后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赏析及启示

  • 2023-05-01 23:49:57

后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赏析及启示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后赤壁赋赏析,以及前赤壁赋赏析及启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前赤壁赋赏析
  2. 东轼后赤壁赋赏析
  3. 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 前赤壁赋赏析及启示
  5.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赏析:

《前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时。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东轼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

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前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前赤壁赋赏析及启示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非常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均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其被贬黄州之后。仕途上跌入谷底的苏轼却迎来了创作上的巅峰。人生就是这样,有失必有得。

这两首赋雪梨看第一遍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里面所描绘的场景、用词、意境,渲染得充盈且富感染力,多一分则繁冗,少一分则逊色。

《前赤壁赋》:一场由哀怨的萧声引发的辩论

1082年秋,傍晚。苏轼与友人本在赤壁下泛舟游玩,喝酒吟诗。直至明月升起,某位船客突然吹起了洞箫,如泣如诉,苏轼问原因,船客于是借一代枭雄曹操当年攻破荆州,夺得江陵后,志得意满地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的往事。发出了“如今他在哪里呢?”的这种对人生短暂,死后一切皆成空的感叹。他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又不可能实现。满透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于是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江水”“明月”为喻,宽慰了这位船客。让其只管尽情享受这造物者恩赐的大宝藏,包括江上的清风及山间的明月。

于是船客转忧为乐,与苏轼他们一起吃喝赏月,然后酣然睡去直至东方既白。

这首赋又一次展现了苏轼乐天派的性格,他虽然也心怀被贬的痛苦,也明白生命有限,人生短暂,但他就是有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释然与洒脱。

《后赤壁赋》:冬季再泛舟赤壁,遇白鹤变道士托梦。

与《前赤壁赋》相比,《后赤壁赋》没有围绕一个具体话题去开展,而是更偏叙事体,就等于把当天发生的事叙述了一遍(就是我们说的“流水账”):苏轼与两位客人在从雪堂出发,回临皋亭的路上,互相吟歌对答,不亦乐乎。一位友人说自己捕了大鱼,吃货东坡就急忙回家找妻子拿酒,然后打算再去泛舟赤壁,吃肉喝酒,吟诗赏月。

不同于上次秋天的景色,长江水位降低,礁石露出水面。45岁的苏轼顽皮了——他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并立于悬崖上大声长啸,深夜的风声水声草木声山里的回声又让他害怕了:“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此处心境的描写突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回到舟上在水上漂,直到半夜,寂静中突然一只白鹤嘎嘎叫着擦过他们的舟向西飞去。有意思的事情来了:苏轼后半夜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一个白袍道士,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他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苏轼顿觉他就是泛舟遇到的那只白鹤,猛然惊醒了。开门一看,却看不到道士了。

能把记流水账的一天写成千古佳作,怕也就只有他苏东坡了!

《前后赤壁赋》描写的都是夜里泛舟赤壁的经历,只是季节和所见之景不同,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到苏轼那种“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快乐。

他通宵达旦地泛舟,喝酒,赏月,赋诗,寒冷的冬夜非要登上江边的悬崖长啸,可见他放荡不羁的野性。

其实早在写《后赤壁赋》之前,苏轼就一直钟情于鹤,他曾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写过一篇《放鹤亭记》。当时他被调任徐州知州,距离著名的“乌台诗案”还有一年时间。文中记述了他在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及讨论,从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他当时已经有了消极的避世态度。文章中赞扬了鹤“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并进一步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其通篇都对隐士那种不囿于世俗的自由生活充满了向往。

937年前,苏轼一行人感叹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937年后,我们吟诵着生动的《赤壁赋》,也不禁感叹“一世苏仙,而今安在?”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后赤壁赋赏析和前赤壁赋赏析及启示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