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谭字有关的典故

  • 2023-09-06 20:37:29

与谭字有关的典故

与谭字有关的典故

一、数典忘祖

典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其后代有谭姓者。

“数典忘祖”的“数典”,就是举列典故的意思。既然会举列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这件事都忘了。春秋时,晋国以荀躒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

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籍谈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必须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

由于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皇恩根本无从顾及,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予的种种赏赐,并责问籍谈:“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麽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籍谈听了便无话可说。

等荀躒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又评论籍谈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忘本。

二、谭夫吾与张胥鄙

据《吴县志》记载,战国时期曾有一位名叫谭夫吾的人,以无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后代人的传颂。谭夫吾是吴国人,与一位名叫张胥鄙的人交情甚笃,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绝交了。张胥鄙触犯法律被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

谭夫吾命令自己的一些随从将他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当张胥鄙得知是谭夫吾救了他性命时,就找到谭夫吾,说道:“先生您义薄云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别,因此我开始与您交好,后来又觉得不合适而与您绝交了。

我听说君子不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志向,改变自己的行为。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话,虽然我会获得安全,但却因为贪生怕死而改变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事。”这些话说完后,张胥鄙以头触墙自杀了。

谭夫吾悲痛地说:“我要救他性命却不被接受,有讨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洁的志向,而自作主张救他出来,这是我的愚鲁之处。哎,我这样愚笨,实在对不起君主,也对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虚伪了!世人将因此而讨厌我,至于我自己,我是再也没有颜面活在这世上了!”说完这些,他也自刎身亡!

三、九龙峰谭公仙圣祖庙

九龙峰谭公仙圣祖居广东省惠东县谭公红花园谭阁地,姓谭名德,少年时心灵聪慧,纯朴善良被太上老君收为弟子,传授仙法,能呼风唤雨,撒叶成鱼,柸茶救火。元朝末年民间灾难深重,谭德公广施妙力,消灾解难,救民於水火之中。

后在今得道亭圆寂成仙,时年十三岁,当时成群蚂蚁衔泥遮体,蛇龟虎守护数日,被杨大伯公得知报告谭公乡民,将其骸骨收葬。此后还经常显灵,为百姓救苦解难。

子民为感其恩德,遂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得道亭祈拜。今日有得道亭联。谭德公为何在九龙峰圆寂?因九龙峰乃仙境所在。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昆仑派出一支龙,驾雾腾云入广东,先在罗浮方七日,后选尖笔此山峰,从此名山添秀色,瑞霭祥云绕上空,一枝独秀苍穹指,映出紫微显九龙,所以谭德公选择在九龙峰得道成仙。

事隔半个世纪,明宣德九年(1434年)又选龙穴福地兴建祖庙,即现龙峰祖庙。

几经沧桑,星移斗转,一天,明朝国师赖布衣,从湖南过广东,途经韶关梅岭,举目一看,惊呼:“急见东南一仙山,山在祥云飘渺间,倘若凡人得此地,金龙宝殿坐江山。有道仙人占此穴,天地同有永不残。神恩浩荡海内外。灵光永显照人间。”所以谭公自得道成仙以来。功与日月同在,德与天地同有,在广东乃至东南亚一带,扫瘟疫、除邪魔、消灾解难、保境安民。

当时惠州府尹,将其事迹上奏朝廷,授予:敕封襄济九龙峰谭公仙圣匾牌。谭公仙圣真虚玄,因有虚玄才成仙,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有求必应消灾难,逢凶化吉保康宁,纵有百件疑难事,祈求谭公自安然。因此六百多年来一直保持香火旺盛。九龙峰另有一则风水传言:一日,归善县知府出巡,乘船沿西枝江而上。

船到平山二渡头,知府看见前面一江两岸有狮象(狮山、象山)把守,不敢鸣锣开道,曰:“狮象把水口,做官多过狗。”遂下令偃旗息鼓,静静而行。上到鲤鱼岭时,发现此处乃风水宝地,又令偃旗息鼓,并说:“鲤鱼把江边,洞内出三仙。若无三仙出,三里九状元。”

一打听,方知这里出了谭公爷,于是继续鸣锣开道,一路前行。

谭公庙有很多灵异之事,如:

(一)信众在山脚的道旁烧香烛,但烟火却在谭公庙前冒出。

(二)谭公庙上的琉璃瓦片上有一奇特现象,尽管旁边有不少参天大树,但瓦片上却终年片叶不留,不论何时观看,瓦面上总是洁净如洗。大家留意这种现象后,发觉每天早上八点多及下午四点多,这里总会刮起一阵大风,就算瓦面上有树叶都吹得一乾二净。

(三)谭公庙前的一对石狮子,一雄一雌,相传小孩子摸摸石狮子将会百病消除,成长后更会像狮子般威猛。而女人摸摸雄石狮子下身的两个圆形睾丸,就可喜得一子。

(四)林荫路北侧有一株二百多年的榄树,高约二十米,外围二百五十厘米,枝叶繁茂,生机盎然。相传情侣合抱树干亦可得子,人称榄母。而南侧另一棵榄树却终年不结果,俗称榄公。所以求子者千万别“揽错隔离”。

(五)祖庙南侧有一口仙泉井,古制作汽水,口感清爽;用于酿酒,则特别香醇。传说古时来此之人若有病痛,饮了仙泉水,有“水到病除”之效。《郑知县十六穴法》:“贵地时常多有泉,不论冬夏水涓涓,安金上下并泉内,大凿深坑决水。”泉穴乃真龙穴特徵之一,盖如穴场附近,泉水甘美,四时不断,则为真龙穴的表徵。

与谭字有关的典故

谭姓典故

谭国为齐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

谭氏,发源于山东,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这个家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谭国。关于得姓源流,明代苏平仲所作的一项谭氏家谱序记述得十分清楚:“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另外,《姓纂》和《姓谱》等书也都分别有同样的记载。前者指出:“谭子国在济州平陵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后者则指出:“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

由这些文献看来,谭氏家族的祖先,本来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也许由于国势一直不很强盛,所以不久之后就沦为强邻齐国的附庸地位。到了春秋时代初期,齐桓公称霸诸候,就于周庄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83年,干脆把谭国并吞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以谭姓世代相传,对故国表示缅怀之意。

另外,在四川的南部也有许多性谭的人家。据《万姓统谱》的考证,这一支谭氏的源流又有不同,该谱指出:“巴南大姓谭氏,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盘瓠,又称为 瓠,据说是中国古代所谓蛮夷的始祖。他的身世,充满了浓厚的传奇意味。根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妻以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 瓠;下令后, 瓠遂衔吴将军头造阙下,帝如约以女妻之。 瓠负女入南山石室,终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此外,干宝所作的《晋纪》也有关于 瓠的记载事下:“武陵长沙卢江郡夷, 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这样的事,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古代的治史者却是如此地言之凿凿,我们只好也将之当作古老的传说,姑妄听之了。

始见于春秋时代的谭氏,是很早以前便赫赫有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谭夫吾,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与谭字有关的典故

可以追溯到汉朝初期,当时有一位叫做谭嗣同的人,他是汉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而使用了“谭”这个字作为家族的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谭”这个字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姓氏。至于这个字在语义方面的含义,有一种说法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是“讠”(讠和言是一个意思),表示言语的意思,右边的部分是“炎”,表示火焰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言语起着火焰的作用,有时也会被解释为坦率、豁达、直爽之意。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