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感兴趣,有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中国历史的书
- 2023-07-08 03:38:59
1、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感兴趣,有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中国历史的书?正史主要是以二十四史为主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几部供你研习:《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5、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6、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7、《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8、《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10、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11、《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12、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14、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15、《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16、《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17、《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18、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19、《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20、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21、均只有传,没有纪。
22、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23、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
24、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25、《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
26、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27、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28、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29、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30、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31、《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3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33、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4、《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35、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36、《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37、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38、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39、《左传》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40、《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41、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42、《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43、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44、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45、并且,本书在中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46、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47、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8、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49、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
50、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
51、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
52、《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
53、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
54、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55、《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
56、很多大事漏记。
57、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
58、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
59、《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60、《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61、《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62、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63、《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64、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
65、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
66、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67、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
68、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
69、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70、《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
71、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72、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
73、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74、《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
75、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76、《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77、《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78、《后汉书》自有其特点。
79、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
80、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
81、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
82、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
83、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84、《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85、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86、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87、《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88、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
89、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
90、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
91、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92、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
93、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
94、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95、侭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
96、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
97、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98、《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99、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100、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101、《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102、《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103、《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
104、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105、《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106、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107、《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108、《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109、我个人也很喜欢历史,觉得我国先人的,智慧、文化、政治、战争底蕴、和历史事件。
110、真的是博大精深。
11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112、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113、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114、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115、《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116、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117、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8、《左传》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119、《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120、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
121、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122、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123、《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
124、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
125、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126、“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