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 > 张廷玉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

张廷玉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

  • 2023-05-02 13:25:09

张廷玉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张廷玉怎么死的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2. 雍正王朝。张廷玉、佟国维、邬思道三人谁更胜一筹
  3. 张廷玉作为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为何落得无官无爵的凄凉晚景
  4. 康熙帝深夜收到老八的密折后,为何要交给张廷玉销毁
  5. 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史书记载,乾隆十五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的老家,80岁的老张带着全家人开门迎接。不久前,张廷玉已经接到了乾隆的旨意,要求他把康雍乾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笔墨等物件全部交还朝廷。张廷玉老老实实遵旨,很早就把所有东西收拾妥当,只等钦差大臣查验。

然而让张廷玉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仅带了十多名随从,还特意从当地知府那里借调了200多名士兵,这些人二话不说,直接开始翻箱倒柜,掘地三尺,直接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幸运的是,张廷玉为官多年,并没有贪污腐败的情况,家里除了书籍信件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赃物”。

其实,德保出发前,乾隆皇帝对他有一个特别交代,要求他在张廷玉家里翻阅信件、藏书,看看有没有侮辱皇帝、怨恨皇帝的词句。经过仔细审查,德保没有发现任何“悖逆之言”,他在失望之余,也对张廷玉佩服到了极点。一般来说,文臣都爱发牢骚,特别是张廷玉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更容易写一些怨言,议论一下朝局。

然而,在张廷玉家里的数百份信件中,德保没有找到一个和政治相关的敏感字眼,即便谈论到皇帝,也全都是“皇恩浩荡”、“吾皇万岁”这样的漂亮话。张廷玉素来以谨慎小心闻名天下,如此看来确实是名不虚传。就这样,由乾隆皇帝遥控指挥,钦差大臣德保实际执行的“抄家”行动变成了一场闹剧,以至乾隆不得不颁布旨意,声称是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

尽管如此,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担任中枢要职长达几十年,到老却得到了一个抄家的结局。80多岁的张廷玉万念俱灰,主动上奏请求将自己严加治罪,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宽宏大量”,只是下圣旨批评了张廷玉一顿。5年之后,张廷玉在遗憾和痛苦中去世,乾隆皇帝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下令宽恕张廷玉的所有过错,仍然准许他配享太庙,这也是清代文臣死后能够享有的最高荣誉,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名汉臣获此殊荣。

那么,张廷玉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遭到乾隆皇帝如此对待?

事情还要从乾隆即位初期说起。

张廷玉29岁进士及第,正式踏入仕途,45岁的时候就任礼部侍郎,成为大清帝国的高级官员。雍正即位后,张廷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很快就成为权倾朝野的“国之柱石”。乾隆即位后,张廷玉依然位列汉臣之首,年轻的乾隆对他也十分尊敬,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他都稳居清廷中枢机构。

张廷玉能够历仕三朝,始终身居高位,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除了极为出众的才华之外,他对君臣关系看得很透彻,从不做任何僭越之事,个人修养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便如张廷玉一般谨慎,也免不了受到皇帝的猜疑。鄂尔泰倒台之后,张廷玉成为唯一的“权臣”,乾隆皇帝对他的担忧也越来越多。

自从讷亲进入军机处之后,张廷玉就渐渐淡出核心权力层,他也看到了皇帝打击朋党的决心,为了得到一个安养晚年的机会,他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的请求。只不过,此时的乾隆皇帝只是认为张廷玉老了,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但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还是游刃有余的。对于张廷玉主动请辞的做法,乾隆皇帝有些意外,但也可以理解。

然而,张廷玉接下来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这也是两人关系恶化的开端。张廷玉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之后,还强调了一件事,原来雍正遗诏中提到了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张廷玉再次和乾隆皇帝提起,还举出了朱元璋放走刘伯温的例子,这就犯了乾隆皇帝的忌讳。

乾隆和雍正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即位后做的事情,也大都和雍正当年的做法不同。张廷玉用雍正遗诏来“威胁”乾隆,本就让他很不开心。而且,乾隆自视甚高,除了爷爷康熙皇帝,历史上的君王没有一个人被他放在眼里,难道朱元璋放走刘伯温,乾隆就要放走张廷玉吗?

最关键的是,乾隆一直认为汉臣心机重,他们说出来的话往往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张廷玉越是引经据典、慷慨陈词,越是让乾隆皇帝认为他是一个伪君子。

张廷玉正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乾隆突然来了一句:“古往今来,越是忠诚的臣子,越是意志坚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老老实实侍奉君王。”这句话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一下就把张廷玉说成了不忠之臣,老爷子再也不敢接话,只好趴在地上叩头谢罪。第二天,乾隆专门把这件事写成谕旨发给所有臣工,充满了对张廷玉的讥讽和批判,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奴才永远是奴才,只能拼命干活到死,主子没说话,你哪来的自由可言?

无奈之下,张廷玉只好强撑年迈的身体,继续留在朝廷干活。不过,张廷玉此时已经快80岁,身体衰老十分明显,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乾隆看着也有些心酸,就问起了张廷玉的身体状况。张廷玉再次委婉地提出了退休的请求,乾隆心软了,回去写了一道谕旨送到张府,意思就是:退休与否,你自己看着办吧!

其实,乾隆能这么做,说明他已经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只不过希望他能够和自己合演一出戏,展示一下君臣相惜的画面。按照乾隆的设想,张廷玉应该先上书推辞,然后乾隆再发谕旨批准他退休,双方都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能留下一段佳话。然而,张廷玉接到谕旨后,直接上奏谢恩,表示自己第二年春天就告老还乡。

乾隆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心里不禁犯嘀咕:难道张廷玉老糊涂了?还是说他真的对自己没有任何感情?不过,乾隆还是本着帝王胸怀,允许张廷玉告老还乡,甚至还期待两人日后再度相会。事情发展到这里,按理说应该没有什么变故了,但老天爷就是爱捉弄人,正当乾隆不再关注张廷玉的时候,老爷子的一个举动再次触怒龙颜。

张廷玉突然想到,雍正爷当年许下的“配享太庙”承诺,究竟还能不能兑现,他心里没谱。于是,张廷玉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进攻觐见,当面向乾隆提出了配享太庙的要求。乾隆心想:张廷玉为了告老还乡,反复说自己走不动路、看不见字,然而为了配享太庙,竟然能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进宫,他的身体状态也没有多差吗!可见此人确实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此时的乾隆强忍怒火,给张廷玉写下了一份“保证书”,不过语气十分不屑,大概意思就是:我看你也没什么功劳,只是父皇让你配享太庙,这个决定究竟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好。不过,年迈的张廷玉已经变得十分迟钝,他没有体会出皇帝话语中的深意,在强烈的兴奋中回到了家里。

按理来说,皇帝给了如此大的恩典,张廷玉应该第二天一早进宫谢恩,表面功夫要做到位。然而,张廷玉经过长时间的折腾,心里的石头好不容易落地,早已把这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没能起早,而是让他的儿子入宫代为谢恩。就是这次疏忽点燃了乾隆皇帝的怒火,他当着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的面痛骂张廷玉,言辞激烈前所未见。

更不妙的是,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当天下朝之后就把消息泄露给了张廷玉。乾隆问罪的谕旨还没有发出去,张廷玉就提前做好准备,跑到宫里叩头请罪,更是让乾隆皇帝怒不可遏。乾隆皇帝最烦的就是官员相互通风报信,张廷玉这一整算是彻底把汪由敦给买了,也给自己安上了一个结党营私的帽子。

于是,乾隆皇帝和张廷玉彻底撕破脸皮,不仅多次下旨痛骂张廷玉,还给他定下了四款大罪。如果按照罪行的标准来看,张廷玉不但会丢掉官职和爵位,连性命都很难保住,甚至会连累家人。当然,乾隆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整死张廷玉,而是借机打击朋党,当他把张廷玉彻底“搞臭”之后,也就不再对他继续问责。

此时的张廷玉只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好让他赶紧回到家乡。偏偏这个时候,皇长子永璜去世,这是乾隆皇帝十分看重的一个儿子,因此心情十分不好。张廷玉作为永璜的师傅,却并没有在祭祀中表现出多么伤心的样子,甚至在葬礼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上奏折请求提前还乡。

这样一来,张廷玉算是彻底把乾隆惹毛了,他在谕旨中把老爷子说成一个秘书,既没有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哪来的自信提要求?此外,乾隆还让大臣们商议一个处理张廷玉问题的方案,得出的结论就是:取消配享太庙,滚回老家等死吧!张廷玉只好收拾铺盖,灰溜溜地回到了安徽桐城。

张廷玉彻底失势后,连地方官员都不愿和他有任何瓜葛,这对于退休的朝廷重臣来说是奇耻大辱。屋漏偏逢连阴雨,张廷玉在家里养老的时候,他的亲家因为贪污获罪,因为此人曾经得到过张廷玉的举荐,乾隆皇帝认为老张肯定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抄家的一幕。

总的来说,张廷玉作为一名臣子,已经做到了极致,他之所以晚节不保,很大程度是因为乾隆皇帝过于苛刻。张廷玉和乾隆的故事,也能够堪称是“伴君如伴虎”的最佳证明。

雍正王朝。张廷玉、佟国维、邬思道三人谁更胜一筹

电视剧《雍正王朝》是由二月河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好剧

佟国维(1643--1719年)清朝外戚大臣,太子太保佟国赖的次子,孝康章皇后的幼弟、孝懿仁皇后的父亲。康熙二十六年授领侍卫内大臣、首辅议政大臣,号称"佟半朝"。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下令朝中大臣举荐新太子,佟国维联络朝臣举荐八爷胤禩,没想到佟国维看走了眼,被康熙帝痛斥,想想前几天康熙还与自己一起进膳,还送一副眼镜,这才会过味来,意思是佟国维老了,朝中局势他看不清楚了,还别说这佟国维还真是个老狐狸,知道自己下台不远了就与侄子隆科多(正史是儿子)上演一出双簧,让隆科多告发自己联络朝臣、暗箱操作举荐八爷,隆科多大义灭亲有功,进封九门提督。这就看出佟国维的老道之处了,如八爷继位,他佟国维这举荐之功非他人可比,如其他的阿哥继位,置身事外的隆科多身居要职,各方势力包括皇上都要拉拢他的,那佟氏一门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张廷玉(1672--1755)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康雍乾三朝元老。

张廷玉饱读诗书,满腹雄才大略,一生谨慎为人,深谐做臣子之道,深受康熙帝器重,在太子人选上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康熙一面,雍正继位后张廷玉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邬思道(1687--1736年)自幼好读书,但是科场却不如意,闹南纬被囚十年,后戴铎推荐给四爷胤禛,入四爷府为世子老师。

邬思道为人聪明,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洞若观火,为四爷出谋划策,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建议四爷拒绝清查刑部冤案;分析出查案的利与弊、让弘历在热河狩猎场上大出风头;深受康熙帝赏识并得到金如意奖励、在举荐新太子之事上力劝四爷举荐废太子;此举在康熙帝面前赢的好感、明知老十四是八爷党反而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康熙六十大寿的死鹰事件;全面分析时局,断定四爷为皇位继承人。

佟国维、张廷玉在庙堂之上位居高官,办事为人是要给众臣做榜样的,邬思道献计四爷有上台面的有不上台面的,计谋方面邬思道稍胜一筹。

张廷玉作为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为何落得无官无爵的凄凉晚景

张廷玉,字衡臣,是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在清王朝,像张英这样的高官,其儿子是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父荫”入国子监深造后出仕或者直接出仕为官的。但是,张廷玉兄弟并没有走这条“康庄大道”,而是实打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甚至还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也就是俗称的“榜眼”。

张廷玉虽然没有他弟弟张廷璐那么“考霸”,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康熙三十九年,二十八岁的张廷玉登进士第,后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镀金。之后便留在了中央机关,充当“大秘”一类的角色,一步步做到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升任副部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张廷玉便停滞不前了,一直在副部级岗位上轮转,在刑部、吏部的左、右侍郎任上换来换去,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依然只是个副部级的吏部左侍郎,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那样位列宰辅!有不少人说,张廷玉是沾了他“宰相”父亲张英的光才得以飞黄腾达的。诚然,张英的大学士身份对张廷玉的仕途肯定是有所帮助的。但是,在张廷玉入仕的第二年张英便致仕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正式退休了。正所谓人走茶凉,张廷玉后期的发展张英作用应当说并不是非常大的,至少不是主要因素!

张廷玉真正发迹,那是在雍正元年之后了。因为张英曾经担任过雍正帝的老师,有了这层师生关系,雍正帝自然对张廷玉这位老师的儿子另眼相待。同时,在中枢系统长期担任“大秘”的经历造就了张廷玉过硬的文案功夫。史载,皇帝命张廷玉拟旨时通常都是用大白话(搞不好还有东北大碴子味儿)、想到哪说到哪,皇帝话说完,张廷玉一篇文采飞扬的文言体圣旨也拟好了!加之张廷玉在侍郎任上历练多年,行政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于是,康熙六十一年年底,雍正帝即位伊始、尚未改元时便任命张廷玉为礼部尚书。

雍正元年起,张廷玉的仕途走上了“快车道”,深受雍正帝倚重。有一次张廷玉生病,雍正帝公开说自己“膀子疼”,搞得群臣一头雾水。最后雍正帝给出了谜底——张廷玉是自己的“股肱”,张廷玉病了,可不自己“膀子疼”嘛!雍正六年,张廷玉升任保和殿大学士,次年又进入了新设立的军机处,协助怡亲王胤祥处理机枢事务。按照清王朝后来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被视为“宰相”的逻辑,张廷玉是如假包换的“宰相”!同时,张廷玉也成为了“汉臣领袖”。

成为“汉臣领袖”无可避免会遭到皇帝的忌惮!这一点张廷玉心知肚明。于是,张廷玉与“满臣领袖”鄂尔泰之间上演了一出“颇有默契”的“党争”。二人关系恶劣到甚至除了公务以外不多说一句话,但是都适可而止,将“党争”控制在了雍正帝能看到、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雍正帝非但没有因为“朋党”问题疏远张廷玉、鄂尔泰,反而对张廷玉、鄂尔泰继续重用有加。雍正十三年,雍正帝临终前还把张廷玉与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鄂尔泰一道留给了儿子乾隆帝作为辅政大臣!因为辅政大臣意义过于特殊,又有鳌拜等人的先例在前,四人坚决辞不敢受,最终退而求其次,改称总理事务大臣。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帝即位也意味着张廷玉噩运的来临。乾隆帝即位伊始,为了稳住张、鄂二人,表面上对二人继续加官进爵,将张廷玉封为了伯爵!清王朝对于文官的授爵是非常谨慎的,即便是清朝“开国文臣领袖”范文程,也只得到了一个子爵的爵位!可见,封张廷玉为伯爵是“开天恩”了。但是,乾隆帝对二人的“党争”早已有所不满,加之二人又扛着“辅臣”的头衔,搬掉二人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以张廷玉的才智,恐怕也是心知肚明的。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之后,张廷玉更是成为了“一家独大”,满汉相互牵制的局面消失了。如此一来,张廷玉更加遭到乾隆帝的忌惮。于是,乾隆帝开始重用遏必隆的孙子讷亲,以牵制张廷玉。甚至故意制造满汉摩擦,使讷亲与张廷玉矛盾激化!这个时候,张廷玉基本上也已经知道自己很难在朝堂立足了。张廷玉担心乾隆帝会对自己“总清算”,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主动上书“乞骸骨”,要求退休。

在提出退休请求之后,乾隆帝表示了“慰留”。但是,张廷玉已经铁了心要退出。于是,张廷玉开始主动“犯错”,居然要求乾隆帝对雍正帝给予自己的“配享太庙”待遇进行书面确认。乾隆帝虽然生气,但还是同意了。按道理,张廷玉应该当面谢恩,但是张廷玉却让儿子代劳。乾隆帝顿时火冒三丈,传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圣旨还没发出,张廷玉便事先得到消息,赶往宫中谢恩。乾隆帝一看,别说了,肯定泄密了!于是,乾隆帝火冒三丈,不仅免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而且革去了他的伯爵之位!自此,张廷玉一无所有,回家养老……从张廷玉在中枢系统多年,几乎没有犯错什么过错来看,这个人是非常聪明和谨慎的。但是,在乾隆十三年却接二连三犯一些低级错误,应该不是因为“老迈昏聩”,很可能就是张廷玉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以“小错”让乾隆帝出气、把自己提出权力中枢,以避免“总清算”。

很显然,张廷玉的目的达到了!在退出权力中枢之后,张廷玉已然是“退休老头儿”一名,对乾隆帝构不成任何掣肘与威胁。于是,乾隆帝也就不那么赶尽杀绝了!虽然后来张廷玉因为受到其他案件受到牵连,乾隆帝也仅仅是收缴了张廷玉历年获得赏赐,并没有深究。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或许乾隆帝自己也觉得对张廷玉过于“苛刻”了,在张廷玉去世后,乾隆帝最终又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使之成为了清王朝二百余年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当然,有人说,张廷玉是遭到了乾隆帝的清算,落得个惨淡收场。但是,个人更倾向于这是张廷玉刻意为之,是典型的“小杖受、大杖走”。试想,如果张廷玉不故意犯错,让乾隆帝出气、把自己踢出权力中枢,他的下场恐怕就不仅仅是革爵罢官这么简单了,不是吗?

康熙帝深夜收到老八的密折后,为何要交给张廷玉销毁

文/日尧居

在太子胤礽的太子位已经岌岌可危的时候,八阿哥胤祀连夜进宫又给康熙帝上奏一份密折,揭发了太子胤礽就是刑部营私舞弊,制造冤假错案的幕后指使者,这一段飙戏异常精彩,看看康熙帝作如何处理?

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朝廷接连出现了几件大事都与太子胤礽有牵连,这就让康熙帝不得不对这位储君产生疑虑,把未来的皇位交给他,能管理好这个国家吗?

首先是清理国库亏空,太子胤礽带头欠款达五十多万两银子,四阿哥胤禛专项办这项差事,就因为太子胤礽的一句话,最后功亏一篑,清理户部亏空就这样停了下来,让康熙帝非常失望。

这次刑部又出现了上下联手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花钱买命的大案,这是大清开国以来最大的丑闻,重要的是被康熙帝抓了个现行,康熙帝这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户部欠款就看出目前的官员的贪污腐败严重,现在看来,刑部的诉讼不公更是腐败不堪,所以康熙帝这次要彻查。

康熙帝心知肚明,恐怕又要牵扯到太子胤礽,因为太子胤礽就管着刑部,但是康熙帝不相信太子胤礽能干出如此愚蠢的事,所以这次康熙帝要差个水落石出,把大清朝弄的乌糟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查办这起大案的人选有两个: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祀,四阿哥胤禛不解,皇上为何不让管着刑部的太子胤礽去查?邬思道给出了解释:康熙帝已经怀疑太子胤礽就是这件事的幕后操纵者,所以这件差事就落在了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祀二人之间。

邬思道不同意四阿哥胤禛接这个差事,原因是一旦牵扯出太子胤礽不好收场,虽然太子的位置岌岌可危,毕竟做了三十几年的太子,康熙帝不可能轻易废掉,如此,无论谁查出太子劣迹都会成为天下千古罪人,对此四阿哥胤禛采取了手段推脱了这个差事。

那边的八阿哥胤祀通过暗中与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商量,反而决定争取接办,佟国维是这样给八阿哥胤祀摆的道:

皇上现在需要的是不怕办错事,就怕不办事,清理户部亏空就是例子!

八阿哥胤祀接这个差事还有其他目的,那就是此案牵扯到自己的同党九阿哥胤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要抓住太子胤礽的把柄,把太子胤礽干倒!

最终八阿哥胤祀拿下了审理此案的钦差大臣,但是张廷玉提出由十三阿哥胤祥配合最好,可是鸡贼一样的八阿哥胤祀却单独审问了营私舞弊的刑部肖国兴,并且以康熙帝的承诺套取了肖国兴由太子参与其中的口供,于是就有了八阿哥胤祀连夜进宫给康熙帝上密折这一档子事。

康熙帝看来密折,正是在康熙帝预料之中,果然太子胤礽是这起冤案的幕后策划者,此事非同小可,张扬出去不但会动摇国本,还会引起朝野动荡,正是按照邬思道所料,康熙帝不想废掉太子,可是这件事被八阿哥胤祀给折腾出来不好办了,但是当着八阿哥的面还要表扬他差事办的好!

康熙帝对八阿哥胤祀说:你做的很好,很好,你先回去......

康熙帝手里拿着老八送来的密折马上想到一个处理方案,那就是见张廷玉,他是心腹重臣,必能为自己背锅。虽然是大半夜的,康熙帝还是漫不经心的来到了张廷玉当值的上书房,康熙帝假借睡不着觉想随便聊聊为由,可张廷玉是何等的机敏,皇帝半夜找臣下必定有要事要谈。

拿不定主意的康熙要去找张廷玉讨个主意了。但康熙怕张廷玉无法意会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见到张廷玉之后,并没有直接把奏折拿给他看。反而是兜兜转转和他谈起了张廷玉儿子的病。

你孩子的病好些了吗?这是康熙帝的开场白,康熙帝关心臣下也是有的,但是关心臣下的孩子就比较反常了,康熙帝是这样与张廷玉对话的:

张廷玉:“用了好多药,只不过拖日子把!”康熙帝却说:李德全,明天让太医院去给衡臣家孩子看病

张廷玉何等的机敏,马上就联想到太子胤礽身上,而且太子胤礽的病还得医治,并不能拖日子!

在与康熙帝谈论了一会孩子以后,康熙帝缓缓的拿出了八阿哥胤祀连夜递进来的密折,并且直接告诉张廷玉这是八阿哥刚刚递进来的。

张廷玉打开奏折一看大吃一惊,不用问,这是上不可告天下不可告地的一个密折,而且直接牵扯太子胤礽,如果在张廷玉手里留下,不定祸起萧墙,张廷玉稍一沉思,就着蜡烛烧毁了!

张廷玉: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这一段的演绎是富有政治色彩的一段戏,更是道出了聪明睿智的康熙帝有许多无奈,清王朝的江山社稷不甘心交到这样一个人的手上,但是这是自己的儿子,培养了三十几年,如今得病了,这么治,看看张廷玉的态度。

张廷玉为什么敢烧毁奏折?其实康熙在和他打哑谜!刑部的冒名替死案,令康熙龙颜大怒,下令要彻查到底,不论涉及到任何人都严查不殆。就是因为怕牵扯太子胤礽,所以希望四阿哥胤禛来办理这个滔天大案,可是如今落到了八阿哥这里,虽然塞进一个十三阿哥胤祥,可还是被八阿哥胤祀抓住了太子的把柄,也难怪了康熙帝的一番苦心。

对于张廷玉火烧密折,康熙帝是有机会阻止的,可康熙帝要的就是张廷玉销毁这个密折,所以在张廷玉把密折接近烧毁的那一刻,康熙帝才展示出一种假象的皇威:

大胆,你怎么把它烧了?

根据康熙帝的口气,张廷玉认为这张奏折烧对了,因为康熙帝说过,孩子的病还得治,太子还得继续保下去。

结语:

康熙帝把图里琛传了进来,而此刻张廷玉还在跪着,难道自己判断失误?让图里琛进来拿我,此刻的张廷玉的脸是抽搐的。当听到康熙帝做了如下安排,张廷玉的思路清晰了:

康熙帝:你带上大内十名侍卫,把肖国兴连夜发往盛京,严加看管,不许任何人与他见面!

这就是康熙帝要死保太子胤礽的最佳办法,从此不可能出现诋毁太子的第二份口供,张廷玉判断没错,康熙帝就是找张廷玉来处理这份密折背锅的,因为康熙帝亲自销毁无法交代。不愧为帝王,康熙帝对着张廷玉说:

你的苦心朕知道!

张廷玉有何苦心?他已经领会了康熙帝的意图,保太子就是保国本,重要的是张廷玉回避了一场夺嫡风波,帮助康熙帝排忧解难了!

康熙帝为了堵住八阿哥胤祀的嘴,最终给八阿哥胤祀一个郡王爵位,刑部大案就此终结。

我是头条号:日尧居,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

死鹰事件前,老八和太子已然出局,康熙心中在老四和老十四之间徘徊,当然他心里侧重的应该是老四,可以说这件事让他下了这个决心,传位于老四。当然,他知道这件事情不是老十四所为,但是他隐约感觉朝廷中形势比他所料的还要复杂,可能已然有些难以掌控,他理想的继位人,应该是老十四,所谓的偏好和好感,我就喜欢这个人,可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看你对缘分,无缘无故的说不来原因的喜欢。但是,康熙的雄才大略,也体现在这一点,他没像当年朱元璋固执的选择朱允文一样,他想的是大清的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爱新觉罗的万古长春,永不凋零。就像矮子里面选高个子一样,当然众阿哥都很优秀,但是在康熙眼中,他的接班人应该是比他优秀再不济也是差不离吧,所以老四就是他眼中算是的高个子,他清醒的知道,老十四治国肯定不如老四,这是关键,更别说每天和老八混一起,这是次因。这个时候只能选择,老四。所以他开始布局,就像邬先生给老四分析的一样这是康熙给新君铺路,让旧臣更好的拥护新主,感受新君的德化仁慈,关键是巩固康熙心中最伟大的事业,如秦始皇提出的——千世万世。

张廷玉怎么死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雍正王朝里为何康熙在死鹰事件后要降张廷玉等人的官职、张廷玉怎么死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