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奇案,民间故事古代奇案

  • 2023-05-01 22:31:03

清朝四大奇案,民间故事古代奇案

其实清朝四大奇案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民间故事古代奇案,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清朝四大奇案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清朝有哪些刑事案件的卷宗留传下来
  2. 明清十大奇案之麻城杀妻案,为何震动了紫禁城中的雍正帝
  3. 中国古代四大冤案是什么
  4. 民间故事古代奇案
  5. 你了解吗古代有哪些离奇的案件发生

清朝有哪些刑事案件的卷宗留传下来

清朝留存下来的刑事案件的卷宗有N多,几乎所有清朝时期的重大案件都保留了下来,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清朝刑事大案的原始资料都来自于清朝的国家档案。

譬如著名的清朝四大奇案:杨月楼案、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张文祥刺马案,案件的原始资料就大部分来源于清朝的国家档案和一些当时的民间小道消息和报道。(刺马案剧照,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

清朝的档案保存在哪里?

说到清朝刑事案件的卷宗保留就不得不说一说清朝累计的的档案都跑到哪里去了。

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由来和清朝档案的保存(1000多万件(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1980年4月从故宫博物院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各个方面的档案,其中以清朝的国家档案为最多,共计保留了清朝的档案1000多万件。目前已知清朝的档案留存有2000多万件,其中第一历史档案馆占据了半壁江山。

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档案保存最早的到1607年,最晚的到1931年,也即是溥仪皇帝到东北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截止,清朝灭亡之后,档案还记载了溥仪的一些具体活动。(早期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景图)

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档案(40多万件)。

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前,将故宫的一大批当时认为最有价值的精品档案204箱运往台湾,总计40多万件各种档案,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档案(31多万件)。

这一部分档案是1935年自北京运到昆明等地保管,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国华北地区日益加剧,有31万多件。抗日战争结束后没有运回北京,而是运到了南京等地保存。

1949年,这一批档案运到台湾,归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外景图)

四、各级地方收藏的清朝档案。

在一些省级地方的档案馆也保存了不少地方上的档案,但总归是少量的。

五、流失的清朝档案。

清朝的档案流失非常严重,很多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被清朝的官员私自拿走了不少,也有因为战乱而损毁的,这一部分约占总数的一小半,约有800-900多万件。

这些档案有一部分流失到国外的文物部门,进行收藏;也有很多散落在国内外的私人手中收藏。

清朝的刑事大案的卷宗绝大部分收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建设中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发展沿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的档案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第一是1607年,清军入关之前形成的档案;第二是清军入关之后形成的档案;第三是1912-1931年形成的档案。

清朝的档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所有清政府的职能部门都有档案:

内阁、军机处、责任内阁、弼德院、资政院、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以及宫中各处等;中央各部院衙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外务部、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理藩部、乐部、都察院、大理院、翰林院、清理财政处、税务处、督办盐政处、会考府、大清银行、修订法律馆、国史馆、方略馆、京城善后协巡总局、禁烟总局、国子监、钦天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军事机构,包括太仆寺、八旗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总理练兵处、京城巡防处、京防营务处、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禁卫军训练处、军咨府等;掌管皇族和宫廷事务的机构,包括宗人府、内务府、銮仪卫、侍卫处、尚虞备用处等;地方机构,包括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长芦盐运使司、顺天府、京师高等审判厅、检察厅、北洋督练处等;个人及王府,包括溥仪、端方、赵尔巽、醇亲王府等。(清代档案,百科)

涉及刑事案件的卷宗大都保存在刑部、巡警部等部门的存档。

清朝的档案在清朝灭亡之后保管职责仍然不十分清晰,到1925年之后清晰起来,如下: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古物馆(古代器物)和图书馆(古今图书);图书馆下设图书部和文献部,文献部主要保存的就是明清时期的档案,明朝档案只保存了3000多件(很大一部分是被清朝历代的官员监守自盗了,成为私人物品),清朝档案1000多万件。

1927年6月,文献部改为掌故部;1928年10月,改掌故部为文献馆。中华民国对明清时期的档案还是非常重视的。

1951年,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称故宫档案馆;1955年,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1959年,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1969年,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1980年4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独立,一直到今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南京。

如果寻找清朝刑事案件的卷宗,主要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的刑部清朝档案;其次是各地保存的清朝档案,这些刑事案件的卷宗应该有不少!这些档案一般不对外开放查阅。另外,在《清史稿》等著述中也有重大案件的相关记载。

明清十大奇案之麻城杀妻案,为何震动了紫禁城中的雍正帝

麻城杀妻案,是明清十大奇案中,最为诡异,也最为复杂的一件案子。

该案在最初,原本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家庭纠纷,但在各方势力的拉扯之下,最终演变为令雍正皇帝震惊、导致麻城政坛震荡的大案要案。

并且,此案中不仅涉及到了诸如“家暴”、“杀妻”、“无名尸体”等传统案件要素,还掺杂有“屈打成招”这样的隐晦情节,甚至,还出现了“亡者归来”的“魔幻”情况。

总之,麻城杀妻案的案情之复杂、过程之起伏、牵涉范围之广,不仅惊动了远在京城的雍正皇帝,更让世人为之瞠目结舌。

那么,这件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雍正八年,发生在湖北麻城县的一桩失踪案件说起。

雍正八年正月,麻城县县令汤应求接到一桩报案。

报案者,是当地的杨氏大族中的杨五荣,他要状告的是自己的姐夫涂如松,所告内容则是,自己的姐姐杨氏已经失踪多日,他怀疑,是姐夫涂如松秘密将其杀害。

不过,这个告状的杨五荣是当地出名了的混混,而被告的涂如松却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并且还是个大孝子。

这么一个名声在外之人,怎么会干出杀妻这种事呢?

因此,县令汤应求对于杨五荣的告状心中不免疑惑,但既然有人告状,作为县令就有必要对此展开调查。

所以,汤应求将涂如松召来,进行了一番问话。

按照涂如松所说,他和妻子杨氏自打结婚之后,感情就一直不太好,两口子吵架拌嘴那是常有的事,并且涂如松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吵的急了,他也会对妻子拳脚相加。

但即便如此,涂如松坚决否认自己杀了妻子,而据他所说,前几日自己和妻子吵架之后,妻子一怒之下回了娘家,他不得不前去好言相劝,这才把妻子哄了回来。

而在妻子杨氏回来后,恰逢涂如松的母亲生病,按理说,作为儿媳妇,杨氏理应伺候在前,但杨氏对此很不耐烦,甚至还说了一些混账话。

结果,恰好被涂如松听到,两人这就又大吵一场,最终,杨氏夺门而去。

原本涂如松以为,杨氏一准回了娘家,加上母亲生病需要伺候,因此也就没往心里去,等到母亲病愈,他带着礼物前去岳父家中接妻子的时候,才知道杨氏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了。

这下,包括涂如松以及杨氏的娘家都慌了,赶忙四下派人去找,但找来找去,始终没能找到。

不得已之下,涂如松贴出告示,悬赏重金,只求能有人帮助找到妻子杨氏,但却并没有什么作用,杨氏依然不见踪影。

而杨氏娘家这边,其弟弟杨五荣就不乐意了,他亲自找上涂如松,并要讨一个说法。

但涂如松本就焦头烂额,因此就对小舅子没什么好脸色,所以,两人越说越呛,最终撕扯起来,反正是闹得不欢而散。

回去之后,杨五荣越想越气,因此一纸诉状,就将姐夫涂如松告到了衙门,声称姐姐杨氏已经被涂如松谋害。

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县令汤应求着手开始调查,但经过一番走访,他发现杨氏失踪另有原因,但肯定不是被涂如松杀了。

为什么呢?根据他的走访得知,杨氏确实和涂如松吵架了不假,也确实离家出走了,但在杨氏走出家门后,涂如松并未出去追赶,这一点涂如松的邻居们都可以证明。

并且,如果杨氏是被涂如松尾随而杀了的话,那么首先会有很大的动静,其次是如何处理尸体是个问题。

他涂如松总不可能扛着一把锄头出去作案,况且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要想挖一个能埋人的大坑,一来是很费力气,二来是动静也不小,很难做到不被人得知。

而要是涂如松随便将尸体抛至野外,那早就有人会发现。

另外,涂如松也不可能在家中作案,因为根据汤应求的调查,涂如松家里一切照旧,庭院和周边也没有泥土翻动过的痕迹。

所以,汤应求就推断,杨氏应该是失踪而不是遇害,就算是真的遇害了,那也和涂如松无关。

但问题是,即便汤应求认为涂如松无罪,可是杨氏却没有踪迹,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而找不到她,就算自己相信涂如松那也无济于事。

这一点让汤应求十分焦灼,而这边杨五荣又天天到衙门外喊冤,更让汤应求不堪其扰。

因此,汤应求只得先将涂如松收监,同时加派力量寻找杨氏,毕竟只有找到她,这案子才能继续下去。

而就在汤应求焦头烂额之际,这天杨五荣又来到了衙门击鼓鸣冤。

虽说近一段时间汤应求对这个杨五荣有些厌烦,但作为父母官,他还得处理百姓的诉求,因此无奈之下,汤应求只得升堂问话。

但杨五荣在升堂后却告诉汤应求,自己找到涂如松杀害姐姐杨氏的证人了。

杨五荣所说的证人,是一个叫做赵当儿的人,按照他所说的话,是他在距离麻城西北二十里处九口塘,亲眼看到了涂如松与人合谋杀害了杨氏。

虽说赵当儿一口咬定他亲眼看到涂如松与人合谋杀了杨氏,但如何合谋,又是如何动手,另外在杀人之后,涂如松怎么处理尸体的都说不出来,只是口口声声说杨氏是被涂如松所杀。

这种漏洞百出的话,汤应求听了自然不会全信,但为了谨慎起见,他又将涂如松带上来对质,而涂如松还是坚持说自己没杀妻子,并且还说自己因为需要照顾生病的母亲,根本就没怎么出过门。

对于涂如松的说法,汤应求也没有全信,他又将涂家的下人召来分开问话,结果都证明了涂如松在得知杨氏失踪之前,确实没有出过家门。

这样一来,杨五荣的所谓证人、证据就基本被推翻,但他还是一口咬定是姐夫杀了姐姐。

眼看双方依旧是各执一词,汤应求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将涂如松收监,等他搜集到证据之后再说。

没过几日,堂前又有人击鼓,这次是为杨五荣作证的那个赵当儿之父,他对汤应求说,自己那个儿子赵当儿就是一个混账,平时游手好闲,如今参与到这件事中,必定是因为钱财的关系,所以他要和儿子划清界限,以免将来受到儿子的牵连。

而汤应求在安抚赵老汉的同时,心中也是一团乱麻,他知道,依照目前的证据,既无法给涂如松定罪,也无法证明他是无辜的,这就让他颇为焦虑。

但焦虑归焦虑,目前来说这案子还没有头绪,只能是找到杨氏,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必须得找到她。

无奈之下,汤应求只得继续调查走访,而在走访过程中,让他了解到了一个关于杨氏的秘密。

这个杨氏,在嫁给涂如松之前,曾经是一个叫做王祖儿的童养媳,但没等她过门,那个王祖儿便病死了,这倒是没什么,问题是杨氏和王祖儿的侄子冯大不清不楚,也就是有私情。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汤应求又找到了冯大,问他近段时间有没有见过杨氏,而冯大矢口否认,坚称自己压根没见过。

冯大这条线索断了,汤应求只能继续调查,这次他加大了搜索范围,下令在杨氏家族中,一家一户开始搜寻。

搜了几天,也没搜出来个什么结果,但到了最后一天,却出了个小意外。

最后一天搜到了杨氏族长杨同范的家里,但杨同范直接把大门一关,根本不让官差进去,他的理由是,自己有秀才功名在身,官差无权搜查。

杨同范的反应,让汤应求十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也越来越暖,麻城四周的河流也开始解冻,此时杨氏仍未找到,而涂如松依旧关在大牢之中,至于杨五荣,还是经常到衙门口喊冤,要求汤应求严惩涂如松。

但到了这年夏天,一场大水,让这件毫无头绪的案子似乎有了转机。

当地居住在河边的一个村民来报,说是河里冲上来一具尸体,并且已经腐烂,根本看不清长相和外貌。

这个消息,让汤应求精神为之一振,他马上带着人,迅速赶往河边。

但不巧的是,走到半路天降暴雨,一度让汤应求无法前行,无奈之下,担心尸体有失的他,只能安排两个衙役先行前去,同时汤应求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务必要看好尸体不容有失,而自己则返回衙门,等待天气放晴后再来勘验。

而这一等就是两天,终于两天后,天空放晴,汤应求带着人再度来到河边。

尸体确实还在,这两天衙役相当尽责,不过,听说县太爷今天要来勘验,因此现场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并且在其中,有两个人分外扎眼。

其中一个,是杨五荣,而另一个,是杨家的族长,也就是前几天拒绝搜家的秀才杨同范。

看到杨同范在现场,汤应求虽说疑惑,但也不以为意,随即命令仵作李荣开始验尸,只有先验尸,才知道这尸体究竟是不是杨氏。

而李荣的验尸结果,是这具尸体无外伤也无中毒,并且还是一个男子,死亡时间则是两个多月前。

这个结果,说明尸体不是杨氏,但在场的杨五荣却不认同,他认定这具尸体就是自己姐姐,甚至不顾尸臭抱着一顿痛哭。

同时,秀才杨同范也上前指责汤应求轻信仵作之言,难以让人信服。

若是换了一般人,汤应求早就让衙役给轰走了,但杨同范是秀才,有功名在身,这就让汤应求有些棘手。

眼看汤应求气势低了,杨同范更是声音高了八度,并且带领着现场的人开始起哄,这些人异口同声的共同指责汤应求渎职,以及试图掩盖事情真相。

由于杨同范带头起哄闹事,导致场面一度失控,最终汤应求也是无奈,只得下令衙役继续在河边看守尸体,至于这尸体究竟是谁,汤应求也只能说等待核实后再做宣判。

但没过多久,汤应求突然接到公文,说是省里派人下来进行验尸了。

原来,在河边闹了一场后,杨同范又托人找关系,把这件事捅到了县里,最终被湖广总督迈柱得知。

并且,湖广总督迈柱对杨同范的上诉信以为真,还派了一个专员前来麻城县二次进行验尸。

按常理来说,这是发生在麻城县的案子,并且麻城县知县是汤应求,总督迈柱这样绕过县里直接插手案子是不合规矩的,但汤应求来不及多想,因为总督派来的专员已经到了。

专员名叫高仁杰,是个尚在试用期内的县令,并且他觊觎麻城县县令一职已经很久,这次被总督迈柱委派前来查案,高仁杰信心满满,表示自己绝不会辜负总督大人的栽培。

而这一次他前来,还带了一个仵作薛某,这个薛某正是杨同范托上的关系,在杨同范的一番运作之下,薛某不仅将杨同范的诉求间接告诉了总督迈柱,又在接下来的验尸过程中,“帮了”杨同范一个大忙。

经过高仁杰和仵作薛某的二次验尸,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

麻城县河边的尸体为女尸,年龄大约在23岁到28岁之间,同时肋部有重伤,因此可以断定,是遭到重击而死。

而这个结果,话里话外分明说这尸体就是杨氏。

结果一出,众人哗然,汤应求自然是激愤无比,他斥责高仁杰罔顾事实,而另一边杨同范也没闲着,在得知验尸结果后,当即写了一份诉状,将麻城县县令汤应求、原仵作李荣以及涂如松一并告到了省里迈柱之处。

总督迈柱在接到杨同范的诉状后,根本就没做分辨,加上之前他派去的高仁杰是他的心腹,因此对于这个结果自然不疑有他,因此,以玩忽职守为由免去了麻城县原县令汤应求的职务,同时命高仁杰主审涂如松一案。

而高仁杰为了快速结案,当即将从大牢中把涂如松提了出来,并且,为了让涂如松抓紧招供,干脆是各种大刑伺候,一时间,涂如松惨叫连连。

并且,之前做出尸体是男尸的原仵作李荣也被牵涉进内,高仁杰为了让李荣改口,同样没放过他,但李荣并未丧尽天良,因此始终不肯改口。

最终,上了年纪的李荣硬是被高仁杰活活杖毙于县衙的大堂之上。

之后,高仁杰继续对涂如松用刑,终于扛不住了的涂如松,不得不开口“认罪”,承认自己杀了杨氏,并胡乱在案宗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到了这个时候,高仁杰的目的已经达成,只剩下最后一件是,那就是找到涂如松“认罪”时所说的几个物证。

即所谓杨氏的头发以及带血的衣服,另外,由于杨氏是女子,而当时的女子有裹脚的习惯,所以那具男尸是没办法作为证据呈上去。

于是,高仁杰再次对涂如松用刑,吃不住刑的涂如松随便指了一处荒坟,说自己杀了杨氏后把尸体埋在了那里,因此,一帮衙役刨开了这座荒坟,但却一无所获。

最终,涂如松又指了几座,在衙役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一座坟里找到了一具裹小脚的女尸。

原本到了这里,高仁杰就可以结案了,但问题是,这具被挖出来的女尸,头上的头发是花白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老年女子的坟墓。

这下还是没法结案,没有达成目的的高仁杰,继续对涂如松用刑,“逼问”他究竟将杨氏的尸体藏在了哪里。

而在这期间,衙门里有一位衙役实在看不下去,就偷偷告诉了涂如松的老母,而涂母看儿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束,将白发挑出去后,偷偷埋在了河滩中。

此外,因此案受到牵连的麻城县原师爷李献宗,此时也关在大牢中受尽拷打,而他的妻子于心不忍,就用自己的血,染了一条裙子,又挖开自己夭折的儿子坟墓,用儿子的骨头拼了一只脚骨,再偷偷埋在了和涂母埋头发一样的位置。

就这样,所谓的“物证”都已齐备,而高仁杰也不出意外地找到了这些物证,至此,所有人证物证齐全,因此,高仁杰当即完结此案,并将案宗按程序上报给了黄州知府蒋嘉平。

之所以上报给黄州知府,是因为按照程序,必须县、府、省三层全部对此案无异议后,方才能最终结案。

但案宗送到了黄州知府蒋嘉平之处后,蒋嘉平左看右看,感觉这里面的漏洞很大,为了保险起见,他暗中派了麻城县隔壁县的一个仵作,趁着夜色去验尸,而验尸的结果,让蒋嘉平大吃一惊。

仵作回来告诉他,麻城县杀妻案的尸体,是一具毫无争议的男尸。

这下蒋嘉平就知道这背后有人捣鬼,因此就派人去问高仁杰怎么回事,而高仁杰看到自己一手造就的冤狱就要败露,因此就谎称尸体被人掉包了。

高仁杰这么说,其实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看看还有什么补救措施,果然,蒋嘉平派人传话,说在几日后对此案重审,这就给了高仁杰了一定的缓冲时间。

而就在高仁杰寻思怎么补救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帮了他一个大忙。

这天深夜,麻城县下起了暴雨,导致河水暴涨,而到了次日,原本河滩上的尸体早已被冲走,任何踪迹都没有留下。

这下,高仁杰暗呼天助我也,于是,他坚持认定麻城县杀妻案已经审核完毕,凶手就是涂如松,并且,原县令汤应求、师爷李献宗以及已经死去的仵作李荣,都犯有包庇、玩忽职守等罪。

尽管当时黄州知府对此并不认同,但奈何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因此,最终总督迈柱对麻城杀妻一案,以涂如松杀妻、汤应求玩忽职守定性,另涉及此案的相关人员,都一一被定罪。

之后,迈柱将案宗整理后,上书给了雍正皇帝,等待雍正朱笔一勾之后,就可以对人犯秋后问斩了。

虽说在当时,麻城县的人都知道这案子背后有隐情,并且也知道涂如松是冤枉的,但由于当事人杨氏始终不知下落,因此,大部分人都只能是唏嘘不已,为即将被问斩的涂如松,发出几声叹息而已。

但就在涂如松即将被问斩之前,他那已经被宣布死亡的妻子杨氏,却突然出现了。

当然,杨氏不是主动出现的,而是在无意间被当地的一个接生婆发现的,当年夏末,这个接生婆接到麻城县杨家族长杨同范的通知,说自己的妻子即将生产,因此,接生婆一大早就赶到杨家,并开始准备接生。

而在接生过程中,杨同范的妻子由于太痛,就忍不住喊了一句“三姑救我”,结果话音刚落,涂如松的妻子杨氏从夹皮墙内走了出来。

但她走出来后,才看到接生婆在现场,想回避又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杨同范赶忙上前,拿出了二十两银子塞给接生婆,并千叮咛万嘱咐,要接生婆不要泄露杨氏的行踪,并且,杨氏也跪在地上百般哀求。

出于无奈,接生婆只得假意应承,而在回到家后,她前思后想,觉得不能让好人枉死,因此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儿子,而他的儿子当即就拿着那二十两银子去了衙门,并把前后原委告诉了新任的知县陈鼎(原县令汤应求下狱,高仁杰也因为破案有功升迁,因此陈鼎被调至麻城县)。

而陈鼎早就对这件案子有所耳闻,并且根据他的经验,也发现其中漏洞百出,但奈何没有证据也找不到杨氏,因此只能不了了之。

但如今,居然听说杨氏出现了,这可真是让陈鼎大喜过望。

不过,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以及避免杨同范杀人灭口,陈鼎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怀疑杨同范家中窝藏娼妓,因此要进去搜查,并且不等杨同范推脱,直接带着人就冲进了杨同范家里。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外的从夹皮墙中将杨氏拽了出来。

而让陈鼎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他对杨氏以及杨同范的审讯,才得知这件令麻城人皆尽知,且闹到省里的案子,比想象中要简单的多。

原来,杨氏和丈夫涂如松那天吵架之后,确实离家出走了,但她走到半路,刚好遇到了曾经的相好冯大,于是,她就跟冯大回了家。

之后,她在冯大家里住了一个多月,而期间正是杨氏的弟弟杨五荣和涂如松相互告状的时候。

而看到事情越闹越大,作为当事人的杨氏倒是没慌,但冯大的母亲却慌了,她担心自己的儿子冯大惹上官司,因此就让冯大去赶紧报告官府说杨氏在这里。

但冯大胆小不敢去,毕竟这一去,自己藏匿杨氏,并和杨氏有私情的事情就被坐实了,一个不好,说不定还会被浸猪笼。

所以,他思来想去,就偷偷的找上了杨氏的弟弟杨五荣,并送上了六两银子。

而杨五荣一听,当时大惊失色,因为这一旦捅出去,那么他就成了诬告涂如松,而诬告在当时,刑罚可是相当重的。

因此,他最终找上了自己的族长,也就是杨同范商量该怎么办。

而杨同范呢,自恃有生员的身份,又贪图杨氏的美貌,所以就大胆的应下了这件事,告诉杨五荣,把杨氏送到他的家里。

于是,杨氏就从冯大的家中,秘密转移到了杨同范家里面,这也是当初汤应求要搜查杨同范家里的时候,杨同范死活不愿意的原因。

那么,前文提到的那具发现于河边的男尸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都是凑巧的时,麻城县有一个姓黄的人家,在杨氏一案发生的前不久,家里儿子死了,因此,这个黄某就把儿子埋在了河边。

但由于埋的不深,导致被野狗刨了出来,一顿乱啃后面目全非,之后麻城天降暴雨,导致尸体高度腐烂,这就让杨同范和杨五荣得以借助这具尸体来闹事。

说白了,这杨氏压根儿没死,期间发生的种种,都是杨五荣和杨同范一手操纵的结果。

至此,这件案子真相大白,杨氏也被定罪,而当时县令陈鼎安排涂如松在大堂上指认杨氏的时候,杨氏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折磨的不成人形,当场痛哭流涕,哀嚎到自己对不起丈夫。

但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没用了,最终杨氏收监,等待最终定罪。

按理说,这件案子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要结束了才对,毕竟真相得以大白,背后的原委也弄清楚了。

但实际上,在此之后,这件案子又来了个“峰回路转”。

怎么回事呢?当时陈鼎只是一个县令,按照程序,将他调查得到的结果写成案宗,上报给了湖北巡抚吴应棻以及湖广总督迈。

而吴应棻针对该案子去和迈柱了解情况时,迈柱也知道了曾经自己一手主导的案子,居然发生了翻转,而他第一时间的想法,不是去纠正错误,而是寻思如何掩盖。

毕竟,这案子要是真的被翻转了,那么迈柱难辞其咎。

所以,他一边开始百般阻挠和掩饰,一面盼望着雍正皇帝的朱笔勾诀能快一点,试图通过早日对涂如松等人处斩,好让这件事盖棺论定。

与此同时,被关在狱中的杨同范,得知了迈柱出于免罚的需要,有意维持原判,因此心思就活泛起来,他用手段让杨氏写了一份供词,说自己是娼妓,而非涂如松的妻子,并且,杨同范也承认自己有窝藏娼妓的罪名,以此来摆脱其他罪名。

有了杨同范的翻供,总督迈柱就根据其翻供内容,写了一份新的折子,加上他维持原判的理由,上交了给了雍正皇帝。

而吴应棻看到迈柱是这种态度,当即也将陈鼎上报的情况整理了一份新的案宗,上报了给了雍正皇帝。

所以,最终在雍正皇帝手里,看到了关于此案的两份截然不同的案宗。

至于到底迈柱说的是真话还是吴应棻说的是真话,雍正也拿不定主意,但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迈柱和吴应棻全部调回京城,转派户部尚书史贻去负责审理此案。

这样一来,迈柱就无法插手此案,所以最终史贻调查审理出来的结果,与麻城县令陈鼎基本一致。

所以,雍正就判定,迈柱说了假话,因此最终做出了如下处理。

对总督迈柱,以“过失”罪名处于免官,对曾参与此案的高仁杰等杖一百并流放,杨氏、冯大同罪,而对于杨五荣和杨同范,分别处以了斩监侯和斩立决、

而涂如松,则释放回家,还其清白。

至此,牵涉甚广的麻城杀妻案才算落下了帷幕,这件原本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家庭纠纷案件,由于牵涉进了地方上的宗族势力,加上有个人利益掺杂,导致涉案等人不断罗织证据,意图置事主涂如松于死地。

并且,案中的几个官员,如高仁杰是为了升官,不惜屈打成招,而迈柱则是为了仕途,即便知道错了但却不知悔改,有了他们的参与,导致这件案子愈发发酵的不可收拾。

虽说最终事主涂如松得以被证明没有杀妻,但却因为此案受尽折磨,可以说他才是该案中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古代四大冤案是什么

1、白起被杀案。白起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长平之战中,更是直接战胜四十万赵军,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无力抗秦,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因为长平之战后,围绕是继续攻打赵国还是允许赵国割地求的问题,与应侯范睢发生矛盾,嫉妒白起功劳且收受赵国贿赂的范雎力主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其意见被秦昭襄王接纳。自此之后,二人结下很深的矛盾。

当年九月,秦国再次发兵攻打赵国,此时白起有病,不能带兵,由王陵统兵出征,结果却战事不利。白起病愈后,秦王欲用白起氏替王陵,但白起却力言不可攻打赵国,若坚持攻打必败无疑。于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代王陵,结果被魏公子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军率领的诸侯联军击败,死伤惨重。为挽回败局,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三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从前线传来,昭襄王迁怒于白起,强令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认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一代名将,殒落于自己人之手,真是可悲可叹。

2、韩信谋反案。韩信是建汉功臣,与张良、萧何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由于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

韩信最早在项羽手下做事,但不受重用,转投刘邦,在萧何的保举下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设还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北伐拿下代国,背水一战又击败赵国,随后派人迫降燕国,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又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最后在垓下之战中,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打败楚霸王项羽,迫其自刎于乌江。

打败项羽后,韩信被封为楚王。高祖六年,因被人诬告谋反,被刘邦贬为淮阴侯。高祖十年,陈豨造反,刘邦统兵平乱。韩信计划在长安做内应,结果被告发。吕后与萧何密谋后,派人对韩信假说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要韩信进宫祝贺。进宫后吕后就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内将其杀死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最终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诛。”的下场,“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刘禹锡)

3、岳飞“莫须有”案。岳飞是南宋时闻名的抗金将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率领岳家军挥师北伐,前后收复建康、襄阳、商州、虢州等大片失地。绍兴十年,完颜宗弼南下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大有直捣黄龙之意。但此时,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在紧锣密鼓地与金军议和,于是便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岳飞班师。岳飞悲叹“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金国坚持”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于是秦桧、张俊等人便构造罪名,诬陷岳飞谋反将其入狱。

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韩世忠的诘问,阻止不了秦桧害死岳飞之心。1142年1月,岳飞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在杭州遇害。

岳飞遇害后,全国许多地方都修建了岳王庙对其纪念,而其精忠报国的形象,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之一。

4、于谦遇害案。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一心为民。明英宗时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担任河南、山西两省巡抚之职的于谦入京觐见却不向王振送礼,因此惹得王振不悦,便指使人诬告将其下狱。后在河南、山西两省官民和周、晋两藩王府的请求下,王振不得不将其官复原职。正统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为兵部左侍郎,协理军务。

正统十四年,瓦剌进犯边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大军出征,军中大小事务皆由王振一人独断。初战失利后,明军慌忙撤退,但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大军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结果大败,英宗被俘。

消息传到北京后,京师震动,多有主张迁都南京者,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扶立留亦临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基以定民心。随后,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主持军务,坚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双方议和后,瓦剌将英宗送回北京后,代宗朱祁钰表面上欢迎太上皇回京,但却将其尊为太上皇,并风幽禁于南宫之内。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代宗病重之际,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石亨等人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奏疏上呈后,英宗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英宗默默无言。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于谦一生,可以说无愧于天子,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百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这位忠臣最广为人知的诗句。《明史》称赞“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但就是这么一个保住了大明江山的大忠臣却被大明判了谋逆之罪,真是千古奇怨。

民间故事古代奇案

《林投姐》是在中国台湾省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与《周成过台湾》、《吕祖庙烧金》、《疯女十八年》共称“清代台湾四大奇案”,又与《吕祖庙烧金》、《陈守娘显灵》合称“府城三大奇案”。

故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台湾史地学家林衡道在其著作中曾主张林投姐的故事是来自大陆的“望夫传说”系列,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林投姐的故事是发生在台湾拓垦时,道光、咸丰年间台南盐水到嘉义布袋一带的民间故事。而林投姐的身份和故事结局在不同的版本也有所差别。但故事主轴均是架构在女主角被骗财骗色后上吊于林投树林,死后冤魂不散而得其名。

你了解吗古代有哪些离奇的案件发生

1978年5月20日,在美国南方的新奥尔良城,在一所中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巴可洛夫在教几个学生踢足球射门。

14岁的巴尔莱克突然一球射入球门,他高兴地跳起来一叫,当着众人的面,眨眼工夫就失去踪影。

----

1999年7月2日,在中美洲的哥伦比亚约有一百多名圣教徒,到阿尔里斯山的山顶去朝拜。这伙圣教徒相信1999年8月“世界末日”来临,他们上山去祈祷上帝的拯救。

谁知这伙教徒上山以后再没有下来,就此失踪了。

此事惊动了哥伦比亚,他们派出了大批警察在阿尔里斯山顶四周大面积寻找,并出动了直升飞机。近一个月,整个内华达山区查遍,但不见一点踪影。

---

1975年的一天,莫斯科的地铁里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失踪案。那天晚上21点16分,一列地铁列车从白俄罗斯站驶向布莱斯诺站。

只需要14分钟列车就可抵达下一站,谁知这列地铁车在14分钟内,载着满车乘客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列车与乘客的突然失踪迫使全线地铁暂停,地铁管理人员在内务部派来的专家指挥下,对全莫斯科的地铁线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索。

但始终没有找到地铁和满列车的几百名乘客。这些人就在地铁轨道线上神奇地失踪了。

---

1915年12月,英国与土耳其之间的一场战争,英军诺夫列克将军率领的第四军团准备进攻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重地加拉波利亚半岛。

那天英军很英勇地一个一个爬上山岗,高举旗帜欢呼着登上山顶。突然间,空中降下了一片云雾覆盖了一百多米长的山顶,在阳光下呈现淡红色,并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山下用望远镜观看的指挥官们对此景观也很惊奇。

过了片刻,云雾慢慢向空中升起,随即向北飘逝。指挥官们才惊奇地发现,山顶上的英军土兵们全部消失了。

---

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控制塔上。人们突然发现一架早已淘汰了的“道格拉斯型”客机飞临机场,而机场上的雷达根本找不到这架飞机的存在。

这架飞机降临机场时,立即被警卫人员包围,驾驶员和乘客们走下飞机后,立即问:“我们有什么不正常?这里是什么地方?”机场人员说:“这里是委内瑞拉,你们从何方来?”飞行员听后惊叫道:“天哪!我们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怎么会飞到你们这里?误差两千多公里呀!”

接着他马上拿出飞行日记给机场人员看:该机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时隔35年!机场人员吃惊地说:“这不可能!你们在编故事吧!”后经电传查证,914号班机确实在1955年7月2日从纽约起飞,飞往佛罗里达,突然途中失踪,一直找不到。

当时认为该飞机掉入了大海里,机上的五十多名乘客全部赔偿了*亡保险金。这些人回到美国的家里,令他们家里大吃一惊。孩子们和亲人都老了,而他们仍和当年一样年轻。美国警方和科学家们专门检查了这些人的身份证和身体,确认这不是闹剧,而是确凿的事实。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