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文化与习俗
- 2023-06-06 12:29:34
缅甸的文化与习俗?
缅甸的文化习俗
主 要 节 日
【法定节日】
独立节1月4日 纪念缅甸1948年1月4日独立日
联邦节 2月12日 1947年2月12日昂山签署(彬龙条约)决定成立缅甸联邦
农民节 3月2日 纪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胜利
建军节 3月27日 初为抗日节,55年改为建军节
工人节 5月1日
烈士节 7月19日 纪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将军等人遇难
民族节 12月1日 纪念1920年12月1日仰光大学学生抗英罢课
【民间节日】
泼水节 4月中旬 缅历1月底2月初,一般持续4天,第5天为缅历新年首日
浴榕节 4月下旬 缅历2月月圆日举行。将菩提树(榕树)视为佛的化身。在最炎热干旱季节给榕树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扬光大之意
点灯节 10月 缅历7月月圆日。传说佛祖在雨季时到天庭守戒诵经3个月,到缅历7月月圆日重
返人间 凡间张灯彩迎佛祖归来。
敬老节 10月 缅历7月。传说众僧侣在雨季守戒3个月期后跪请佛祖训示。后人效法,在此期间举行敬老活动。
献袈裟节 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缅历7月月圆至8月月圆期间善男信女要向僧侣敬献袈裟。在8月月圆日点灯迎神,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此日又称“光明节”
作家节 12月上旬 缅历9月1日。古时举行拜神活动,从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奖励“像神一样崇高的”大作家们。1944年缅甸作协正式确定为“作家节”
【缅甸泼水节——泼水嬉戏】
缅甸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四月中旬的泼水节的最后一天,因此,缅甸人的泼水节和新年已合二为一了。泼水节通常历时三、四天,在节日的第二天,男女老少都有洗头的习惯,除非当天与生日相克,才改在第三天。节日期间,无论城乡,人人都身着盛装,互相泼水嬉戏,表示涤旧迎新之意。有的人用番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更多的人则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射。小孩用水枪向大人进攻,也不会受责骂。人们被泼得愈多,就愈高兴。反之,如果在泼水节期间不曾被他人泼水,新的一年将是不吉利的。每年一次的泼水节,也是青年们在良辰美景中交际的好时机,不少青年人借此良机结成良缘。
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涤旧除污,迎新接福。
【缅甸的特殊礼节---脱鞋】
上塔脱鞋、进庙脱鞋、进家脱鞋……脱鞋这是一种特殊的佛教思想。生长在缅甸的人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脱鞋是很自然的事。在缅甸,穿皮鞋和其他运动鞋类的人极少。
缅甸人绝大部分的是佛教徒,家家都有神龛,进屋前脱鞋,是公认的习惯。除保持室内卫生之外,也是对佛祖的虔诚崇敬。进寺院,上佛塔,更要脱鞋。到缅甸访问的外固元首,上大金佛塔,一律要脱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古代,人民见缅王时要脱鞋;外国使臣见缅王时,也要脱鞋,缅甸人将维护 “脱鞋”,等同维护国家主权一样重要。英国占领缅甸前,对使臣见缅王要脱鞋非常不满。1824年,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占领部分缅甸国土,就开始采取不脱鞋的作法。与缅王谈判时,也不脱鞋。当时英国想将克伦 (吉仁)邦从缅甸独立出来,成立另一个国家,于1852年,派使臣与缅王谈判。缅王在压力之下,对克伦人的问题做了不少让步,但对英国人以后不脱鞋一事,绝不让步,并停止与英国使团谈判。1885年,英国又制造事端,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同年11月29日,英国军队攻入缅王宫,他们这一次不但穿着皮靴冲进缅皇宫,还把缅王和王后掳走,带到印度去,此后缅甸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占领了缅甸,仍想改变“脱鞋”的习惯,他们穿鞋上神圣的瑞达贡大金塔,但遭到缅甸公众的坚决反对。“脱鞋”是缅甸的规矩,不是殖民者说改就改的。因此在英国统治缅甸63年中,一直无法改变这一习惯。
到缅旬旅游,一定要记住,上佛塔,人寺院,到别人家做客,要脱鞋,否则就是不尊敬他们的习惯,会被视为轻视他们。神圣的地方不但干净,甚至是一尘不染,不穿鞋也可以保证脚掌没有任何伤害。其它地方以及所有公众场合,则无需脱鞋。
脱鞋,是缅甸一种特殊礼节,也是不可改变的礼节。
【缅甸的出家风俗】
缅甸象的出家人中,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其中有农民、教师、学生,也有经理、职员,还有军营里来的现役军官和士兵,真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小的连路也没学会走,要由人抱着;老的则六七十岁了,连走路都困难。当然还是以青少年占的比例大,象这样年幼和年老的是甚为罕见的。缅甸新年来临之际出家的人最多。
缅甸的出家人身份是相当高的,连国家领导人都得给他们顶礼膜拜,更何况一般的军官。所以当那些士兵剃完光头后穿上袈裟,转眼间,他们的上司就给他们磕头道贺了。身穿军装的人给出家人顶礼,对缅甸人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了。
缅甸的出家人中除了本国人,还有外国人。缅甸的“出家”听起来似乎十分容易。从那些出家者的口中得知,寺院对他们极为优待,并不收他们一分钱。但他们自己愿意给的话给多少就是多少,以示供养三宝之意,因为寺院毕竟是靠人供养的。富人若请亲戚朋友来寺院共进午餐,以表庆贺,这倒要花不少钱。穷人给不起钱,或者有些人不愿意给钱,这也无所谓,只要自己买两套袈裟,然后请师父给剃一下头,说一下法,其他什么都不用给。甚至连给剃头、说法师父的供养钱都可以免,把袈裟穿上就行了。连吃饭住宿,寺院都给承担,明知他们是的,寺院也欢欢喜喜地接受,决不嫌贫爱富。
出家后,在寺院得接受教育。寺院让他们跟常住的师父们一起早早起床、坐禅;给他们上课,传授佛教知识、修行的行持威仪、日常功课及祈祷祝愿等佛事。一般都不让他们偷懒。早上三点半起床去坐禅,他们也都起来了;晚上十点钟睡觉,也坚持从晚上七点坐到十点;中午又坐一整中午;吃完午饭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休息,又从中午十二点坐到下午两点;两点到四点是日常课诵;五点又要看长老说法的录像。时间安排得相当紧,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休息,所以很累。而且他们刚从家里出来,家里每天吃三顿,到寺院后只能吃两餐,因为是提倡的。但他们在行持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及长期出家的僧人之处,持戒还好象更加精严呢。缅甸有这样的说法:“一人出家,全家沾恩”。因此很多人出家后都很努力用功,虽然出家才两三天,但看他们走路、坐禅,还真像那么回事,并不易看出他们出家时间的长短。他们走路时轻轻缓行、凝然庄重,坐禅时坐得挺直自然;吃饭时寂静默然,连咀嚼的声音都不易听到,更别说咂嘴咋舌了。更为可贵可敬的是连那些只有七八岁的顽皮淘气的小沙弥都变得十分乖巧,各吃各的饭,没有一个人讲话。要是在家里,象他们这样的小孩,不但会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说不定还会争饭抢菜呢!而在寺院里,他们都象大师父一样,严肃认真,威仪齐整,只见那一桌子团团围坐的都是小沙弥(因为他们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既是那么地可爱,又是那么地可敬,无论大人小孩、男女尊卑,在无言中令人生起一种崇高圣洁的感觉。
基 本 礼 仪
缅族的服饰与我国云南的傣族颇为相似,不论男女都下身穿筒裙,也称“纱笼”。男的筒裙多用方格布,女的多用花布,富裕人家则用绸缎。男子在正式社交场合穿着讲究配套,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内穿衬衫,下穿筒裙,裙头在腰际结成一个花球。头戴用一条素色的薄纱或丝巾裹扎好的“岗包”,脚登拖鞋或凉鞋。现在青年人也有穿西服的。女子的上衣为斜襟长袖短衫,内衬一件用抽纱滚边肩带缝制的白色胸衣,下穿筒裙,左右裙端扭成带状,互相结住。她们在正式社交场合,最隆重的盛装是穿白色蝉翼纱的上衣和红色的筒裙,并梳着各式又高又光的发髻。妇女喜欢戴的首饰有金手镯、金项链等。她们至今用一种用树枝和树皮研磨成的香木浆作为护肤化妆品。缅甸的勃当族女子有往脖颈上套铜环的习俗,她们以颈长为美,男子择偶也以对方是否颈长为重要标准。
仪态礼仪
缅甸人对行止礼仪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小辈给长辈送东西,必须用双手,如要给的东西很小,像递一支烟、一杯茶时,则可用单手,但另一只手要搭在送东西那只手的下部。小辈从长辈面前走过时,要躬身低首轻轻走过,不能跑步,更不能视而不见地走过去。
相见礼仪
缅甸人没有姓,只有名字,通常要在名字前边加上一个呼,以表示这个人的身份。男子一般自称“貌”,意思是“弟”,以示谦逊;对幼辈或少年人也称“貌”。对年纪较大的男性则称“吴”,意为“先生”,对平辈或男青年称“郭”,意为“大哥”。对年轻女性称“玛”,意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称“杜”,意为“姑”,女子都自称“玛”。
一个人随其年岁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称发生变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龄小的称其为“哥吞威”;比他年龄大的或长辈称其为“貌吞威”;成年后的一般称其为“哥吞威”;年长后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尊称其为“吴吞威”。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卑称或昵称冠以“米”。如名叫“钦温”的姑娘,小时有人叫她“玛钦温”或“米钦温”,长大成人结婚后称“杜钦温”。凡是军人,名字都冠以“波”或军衔,军官转业后则冠以“吴”相称。
缅甸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施合十礼或鞠躬礼。施合十礼时,如戴有帽子,要摘掉帽子。当路遇老人、领导、学者时,要施鞠躬;碰到僧侣,要双手合十,躬身施礼,直到僧侣通过为止。
缅甸人作介绍时,如果两个人性别相同、地位相当、年龄相近,先介绍谁均可。在其他情况下,则以先介绍者为尊。通常情况下,男子和女子,先介绍女子;下级和上级,先介绍上级,小辈和长辈,先介绍长辈。
餐饮礼仪
缅甸人以大米为主食,不爱吃猪肉、狗肉和动物内脏,佛家人可食肉但不得杀生。缅甸人的口味偏好酸、辣、甜,中西餐皆食,尤爱中国的川菜。他们习惯一日两餐,即上午9点与下午5点,中间吃些点心。缅甸人的主食是米饭、面条。副食有鸡、鱼、虾、鸡蛋、猪肉以及洋葱、空心菜等。缅甸人不吃牛肉,不买活鸡、活鱼吃。吃鱼只喜欢吃淡水鱼,如她鱼、黑鱼、鲸鱼等。缅甸人每餐必吃的一个菜是炸虾酱,他们说;“没有鱼虾酱,就不吃饭。”缅甸的饮食有六大特点:辣味浓、油腻大、炸食多、拌菜多、酸菜多、椰子和棕糖食品多。进餐时不用筷子,大家围坐在一张矮桌前,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水,进餐者让手指在清水中洗净,用方巾擦干,然后用手指抓取食物。现在有些家庭也使用中式调羹。在用餐过程中有许多讲究:入座时,要按男右女左的习俗入座;端饭菜时,不能越过用餐者的头顶往桌子上放;盛好饭,要等父母或客人先吃才能用餐;进餐中不能说令人作呕的词句;如发现饭菜中有头发等,不能声张,悄悄地扔掉就是了。
喜丧礼仪
缅甸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婚俗。妇女社会地位较高,她们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婚恋较自由,寡妇可以改嫁,因此有“亚洲第一女权国”之称。仰光有一尊“月老”菩萨,如果当地青年男女婚姻受阻,只需向“月老”奉献一个写着双方姓名的花环,便韵味着取得了神的保护,可以去履行结婚手续了。在有的地方,父母如干涉子女婚事,子女则可和自己的情侣相约私奔,私奔七天后,即可双双回家,父母只好承认。现在一般都要履行法律手续后方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届时新郎新娘并坐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父母立于两侧,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讲究点的还要请社会名流来致词。
缅甸人的丧葬方式有棺葬、土葬、火葬、天葬等,各民族的习俗不完全一样,其中以缅族人的丧俗较有代表性。缅族人因信奉佛教,所以他们不以死亡为悲哀。人死后,家人要替死者净身更衣,然后安放在木架或席上,下放一个盛满清水的新沙锅。出殡时,先将沙锅在门口打碎,然后把尸体连同木架或席子一同送往附近的寺庙火化。火化完,有的把骨灰放在寺庙里,有的则加以埋葬。在此期间,丧家要备烟茶、槟榔招待吊唁者。
在从事商务活动时需注意,人认为在星期二做事必须做两次才能成功,所以人们不喜欢在星期二谈生意。缅甸人还不喜欢在星期天互赠礼物。他们喜爱鲜明的色彩,也喜欢用猫头鹰作图案的商品,尤其爱各种金首饰。缅甸人多数信仰佛教,缅甸佛教徒做买卖时有五条戒规:不得出售各种杀生武器;不得出售大象、马匹、佣人等;不得出售作为食用的鸡鸟等;不得出售酒;不得出售毒药。掸族商人讨厌外人在自己家中吹箫笛和口哨,认为那样会将财运吹跑。
旅游礼仪
到缅甸旅游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当地宗教习俗。缅甸是个佛教的国度,生活中的各种礼俗都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在缅甸首都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间树丛,常可见到各种鸟在追逐嬉戏,原因在于当地人养成了不杀生的习俗,是他们视乌鸦为“神鸟”,对其倍加爱护。他们对牛也敬若神明,在闹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车辆都要回避让路。不论何人,即便是外国游客,进入佛塔或寺庙时,也都必须脱鞋。
缅甸的禁忌
缅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度,绝大多数人笃信佛教。佛塔和佛寺比比皆是,到处可见。缅甸人一有闲暇,便去拜佛听经,朝拜佛塔,祈求平安。但无论是进佛寺,见法师,或是进入塔院,有一条严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须脱鞋,连袜子也不能穿。因为缅甸人认为鞋是最肮脏最龌龊的物品。他们经常把那些最卑鄙最下贱之人比作是“挨鞋打之物”。在缅甸,如果有人被鞋打了,则认为是最不能令人忍受的耻辱。在缅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圣的地方,僧侣则是佛祖的代表,绝不能穿最肮脏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见僧。否则,会极大地伤害缅甸人的感情。
缅甸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程度很低,牛是广大农民进行农业耕作的主要依靠。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牛总是和农民们一起在土地上耕耘。,缅甸农民与牛相依为命,把牛视为“忠诚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为如此,很多缅甸人,尤其是缅甸农民忌吃牛肉,认为吃牛肉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背叛行为”。所以,当你宴请缅甸朋友时,千万要问明客人是否忌吃牛肉,否则会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缅甸妇女喜欢穿一种缅语称为“特敏”的简裙。缅甸人视妇女的筒裙为不洁,严禁妇女把简裙晾晒在超过人头的高度。缅甸男人十分忌讳从晾晒的妇女筒裙底下钻过,认为这样会倒霉一辈子。由此,缅甸禁忌妇女登上佛塔的塔基,禁忌妇女往佛像身上贴金。
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一般不喜欢别人摸自己的头。所以,无论你与缅甸朋友多么亲密,不要去随意摸他的头。不然,缅甸人会认为你伤害了他的尊严。 宗 教 信 仰佛教是缅甸的国教,缅甸有将近90%的人信仰佛教,大约5%的人信仰,3.7%的人信仰,约 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灵论。
缅甸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佛教不但是缅甸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们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经文,尤其是《吉祥经》,是缅甸人民的生活哲学,深深地印人人们的心灵中。缅甸人日常生活中参神拜佛是常事,而且,要求信众一路赤脚走去,不允许穿鞋或袜子。不能对寺庙、佛像、和尚有任何轻率的举动,如不能跨坐佛像上拍照等,这些行动会带来麻烦,甚至被判刑。不能穿过短、过透的衣服。在缅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须人寺庙当一段时间的和尚,过静修生活后才能还俗结婚。缅甸人对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来化缘,他们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财物送给和尚。缅甸人虔心向佛,以至于民风淳朴、和善,社会犯罪率比较低。缅甸佛家人绝对不杀生,但可以食肉滋养身体。
按缅甸佛教习惯,男子在成人前,一般从五、六岁起,都要举行剃度仪式,进寺庙当一次和尚,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为一个星期,这样才算成人,在社会上才会受到尊敬。
到缅甸人家里去做客,你会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供有佛龛。有钱人家供金佛、银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贫寒的人家供纸佛像。拜佛是缅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们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场上去买各种鲜花插在佛龛上,然后早拜祈祷。晚上睡前还要进行晚拜。每逢节假日,缅甸人常到寺庙去拜佛听经,或到远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子。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盖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缅甸人历来十分尊敬僧侣。在古代,佛教大法师就是国王的国师。国王见国师必须赤脚膜拜。召见法师时要主动让开宝座以示尊敬。人们见到僧侣要停步,双手合十。躬身施礼。在现代,缅甸人对僧侣的崇敬之情丝毫未减。对僧侣讲话要用敬语,出门坐车或乘船,要给僧侣让坐。若因佛事出门,国家要负责给僧侣买票。求见僧侣要行五体投地礼。哪怕是亲生父母见了刚刚入佛门的儿子也要行此大礼。
一些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 美 食 服 饰【服饰】
缅甸女性服装特色 缅甸女人喜欢上身穿无领长袖偏襟紧身短上衣,下身穿筒裙,肩披大纱巾。
【缅甸人的饮食情况】
缅甸缅族人喜食椰浆饭及拌有姜黄粉、椰丝、虾松的糯米饭;每餐必食一种叫“雅比”的鱼虾酱;菜肴喜放咖喱。缅甸克钦族人喜吃兽肉,他们习惯用火烤食,烤熟后撒上盐、用手撕食。缅甸克伦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吸烟斗。酒列是日常必备之物,任何仪式上,人们都要以酒助兴。缅甸人一般早晨爱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欢备有辣椒油和辣椒酱等调味品。他们用餐习惯一人一把匙和一个汤盘,他们不习惯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饭灵巧方便。他们乐于菜齐后一起上桌用餐。
缅甸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注重: 讲究菜肴要丰盛,注重菜品要质精量小。
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食甜、酸、辣味。
主食: 以米饭为主,对水饺、蒸饺、馅饼、烤饼、烧麦等也很感兴趣。
副食: 喜欢吃鸡、鱼、虾、鸭、鸡蛋及各种蔬菜;调味爱用蕃茄酱、虾酱油、辣椒油、辣椒酱和咖喱粉等。
制法: 对烤、炸、爆、煎、烧、酱、拌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
菜谱: 很欣赏大拼盘、素鸡、吉利鱼条、姜芽鸭片、煎酿明虾、炸脆皮鸡、棒棒鸡、奶油菜花、炸板虾等风味菜肴。
水酒: 爱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饭后有喝咖啡或热茶的习惯,不过他们爱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搅拌后冲成怪味茶饮用)。
果品: 爱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萝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等。
因境内种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饮也呈现包罗万象的特色,尤其以掸族、缅族、中国和印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调的鱼、肉和蔬菜以及葫芦汤等。缅甸料理的特色为比较油和咸但较不辛辣。
饮食: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咖啡、奶茶,吃点心。如面包夹黄油、果酱、乳酪、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宏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炸烤食物易于保存,凉拌不需加热,又能祛暑。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
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鲜美。 缅甸人的口味特点是酸、辣、清淡,不油腻,类似中国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
爱吃鸡、鸭、鱼、虾、虾酱、鱼酱,喜食咖哩,要求略带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们喜欢用水果做菜。
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以及炒过的辣椒籽,吃起来又酸、又咸、又辣、又鲜。 服饰 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
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
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
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拓展资料 缅甸人: 缅甸全国共有135个 民族,总人口5141.9万(2014年),主要民族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民族: 缅甸全国共有135个 民族,其中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
宗教: 缅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约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约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灵论。 缅甸的佛教主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教不但是缅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们道德教育的源泉。
佛教的经文,尤其是《吉祥经》,是缅甸人民的生活哲学,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灵中。缅甸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参神拜 佛,信众一路赤脚走去,不能穿鞋或袜子。不能对寺庙、佛像、和尚有任何轻率举动,不能穿过短、过透的衣服。
在缅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须入寺庙当一段时间 的和尚,过静修生活后才能还俗结婚。
缅甸人对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来化缘,他们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财物送给和尚。
缅甸人虔心向佛,民风淳朴、 和善,社会犯罪率比较低。 来源:-缅甸人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