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编钟 甬钟和编钟的区别
- 2023-05-01 14:44:56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战国编钟,甬钟和编钟的区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编钟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编钟是商朝代发明的。
编钟的发明者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献、资料的不完整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编钟在商朝时已出现,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编钟是谁发明
编钟的发明者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献、资料的不完整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编钟在商朝时已出现,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战国编钟的介绍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候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及音乐特点
音乐特点:
主要特点:设计结构精巧,音乐性能良好,演奏效果独特。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
出土文物价值和意义: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甬钟和编钟的区别
甬钟,周代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OK,关于战国编钟和甬钟和编钟的区别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