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震动了紫禁城中的雍正帝

  • 2023-08-07 07:19:18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为何震动了紫禁城中的雍正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明清奇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为何震动了紫禁城中的雍正帝

⒈麻城杀妻案,是明清十大奇案中,最为诡异,也最为复杂的一件案子。

⒉该案在最初,原本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家庭纠纷,但在各方势力的拉扯之下,最终演变为令雍正皇帝震惊、导致麻城政坛震荡的大案要案。

⒊并且,此案中不仅涉及到了诸如“家暴”、“杀妻”、“无名尸体”等传统案件要素,还掺杂有“屈打成招”这样的隐晦情节,甚至,还出现了“亡者归来”的“幻”情况。

⒋总之,麻城杀妻案的案情之复杂、过程之起伏、牵涉范围之广,不仅惊动了远在京城的雍正皇帝,更让世人为之瞠目结舌。

⒌那么,这件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雍正八年,发生在湖北麻城县的一桩失踪案件说起。

⒍雍正八年正月,麻城县县令汤应求接到一桩报案。

⒎报案者,是当地的杨氏大族中的杨五荣,他要状告的是自己的姐夫涂如松,所告内容则是,自己的姐姐杨氏已经失踪多日,他怀疑,是姐夫涂如松秘密将其杀害。

⒏不过,这个告状的杨五荣是当地出名了的混混,而被告的涂如松却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并且还是个大孝子。

⒐这么一个名声在外之人,怎么会干出杀妻这种事呢?因此,县令汤应求对于杨五荣的告状心中不免疑惑,但既然有人告状,作为县令就有必要对此展开调查。

⒑所以,汤应求将涂如松召来,进行了一番问话。

⒒按照涂如松所说,他和妻子杨氏自打结婚之后,感情就一直不太好,两口子吵架拌嘴那是常有的事,并且涂如松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吵的急了,他也会对妻子拳脚相加。

⒓但即便如此,涂如松坚决否认自己杀了妻子,而据他所说,前几日自己和妻子吵架之后,妻子一怒之下回了娘家,他不得不前去好言相劝,这才把妻子哄了回来。

⒔而在妻子杨氏回来后,恰逢涂如松的母亲生病,按理说,作为儿媳妇,杨氏理应伺候在前,但杨氏对此很不耐烦,甚至还说了一些混账话。

⒕结果,恰好被涂如松听到,两人这就又大吵一场,最终,杨氏夺门而去。

⒖原本涂如松以为,杨氏一准回了娘家,加上母亲生病需要伺候,因此也就没往心里去,等到母亲病愈,他带着礼物前去岳父家中接妻子的时候,才知道杨氏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了。

⒗这下,包括涂如松以及杨氏的娘家都慌了,赶忙四下派人去找,但找来找去,始终没能找到。

⒘不得已之下,涂如松贴出告示,悬赏重金,只求能有人帮助找到妻子杨氏,但却并没有什么作用,杨氏依然不见踪影。

⒙而杨氏娘家这边,其弟弟杨五荣就不乐意了,他找上涂如松,并要讨一个说法。

⒚但涂如松本就焦头烂额,因此就对小舅子没什么好脸色,所以,两人越说越呛,最终撕扯起来,反正是闹得不欢而散。

⒛回去之后,杨五荣越想越气,因此一纸诉状,就将姐夫涂如松告到了衙门,声称姐姐杨氏已经被涂如松谋害。

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县令汤应求着手开始调查,但经过一番走访,他发现杨氏失踪另有原因,但肯定不是被涂如松杀了。

为什么呢?根据他的走访得知,杨氏确实和涂如松吵架了不假,也确实离家出走了,但在杨氏走出家门后,涂如松并未出去追赶,这一点涂如松的邻居们都可以证明。

并且,如果杨氏是被涂如松尾随而杀了的话,那么首先会有很大的动静,其次是如何处理尸体是个问题。

他涂如松总不可能扛着一把锄头出去作案,况且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要想挖一个能埋人的大坑,一来是很费力气,二来是动静也不小,很难做到不被人得知。

而要是涂如松随便将尸体抛至野外,那早就有人会发现。

另外,涂如松也不可能在家中作案,因为根据汤应求的调查,涂如松家里照旧,庭院和周边也没有泥土翻动过的痕迹。

所以,汤应求就推断,杨氏应该是失踪而不是遇害,就算是真的遇害了,那也和涂如松无关。

但问题是,即便汤应求认为涂如松无罪,可是杨氏却没有踪迹,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而找不到她,就算自己相信涂如松那也无济于事。

这一点让汤应求焦灼,而这边杨五荣又天天到衙门外喊冤,更让汤应求不堪其扰。

因此,汤应求只得先将涂如松收监,同时加派力量寻找杨氏,毕竟只有找到她,这案子才能继续下去。

而就在汤应求焦头烂额之际,这天杨五荣又来到了衙门击鼓鸣冤。

虽说近一段时间汤应求对这个杨五荣有些厌烦,但作为父母官,他还得处理百姓的诉求,因此无奈之下,汤应求只得升堂问话。

但杨五荣在升堂后却告诉汤应求,自己找到涂如松杀害姐姐杨氏的证人了。

杨五荣所说的证人,是一个叫做赵当儿的人,按照他所说的话,是他在距离麻城西北二十里处九口塘,亲眼看到了涂如松与人合谋杀害了杨氏。

虽说赵当儿一口咬定他亲眼看到涂如松与人合谋杀了杨氏,但如何合谋,又是如何动手,另外在杀人之后,涂如松怎么处理尸体的都说不出来,只是口口声声说杨氏是被涂如松所杀。

这种漏洞百出的话,汤应求听了自然不会全信,但为了谨慎起见,他又将涂如松带上来对质,而涂如松还是坚持说自己没杀妻子,并且还说自己因为需要照顾生病的母亲,根本就没怎么出过门。

对于涂如松的说法,汤应求也没有全信,他又将涂家的下人召来分开问话,结果都证明了涂如松在得知杨氏失踪之前,确实没有出过家门。

这样一来,杨五荣的所谓证人、证据就基本被推翻,但他还是一口咬定是姐夫杀了姐姐。

眼看双方依旧是各执一词,汤应求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将涂如松收监,等他搜集到证据之后再说。

没过几日,堂前又有人击鼓,这次是为杨五荣作证的那个赵当儿之父,他对汤应求说,自己那个儿子赵当儿就是一个混账,平时游手好闲,如今参与到这件事中,是因为钱财的关系,所以他要和儿子划清界限,以免将来受到儿子的牵连。

而汤应求在安抚赵老汉的同时,心中也是一团乱麻,他知道,依照目前的证据,既无法给涂如松定罪,也无法证明他是无辜的,这就让他颇为焦虑。

但焦虑归焦虑,目前来说这案子还没有头绪,只能是找到杨氏,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必须得找到她。

无奈之下,汤应求只得继续调查走访,而在走访过程中,让他了解到了一个关于杨氏的秘密。

这个杨氏,在嫁给涂如松之前,曾经是一个叫做王祖儿的童养媳,但没等她过门,那个王祖儿便病死了,这倒是没什么,问题是杨氏和王祖儿的侄子冯大不清不楚,也就是有私情。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汤应求又找到了冯大,问他近段时间有没有见过杨氏,而冯大矢口否认,坚称自己压根没见过。

冯大这条线索断了,汤应求只能继续调查,这次他加大了搜索范围,下令在杨氏家族中,一家一户开始搜寻。

搜了几天,也没搜出来个什么结果,但到了,却出了个小意外。

搜到了杨氏族长杨同范的家里,但杨同范直接把大门一关,根本不让官差进去,他的理由是,自己有秀才功名在身,官差无权搜查。

杨同范的反应,让汤应求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也越来越暖,麻城四周的河流也开始解冻,此时杨氏仍未找到,而涂如松依旧关在大牢之中,至于杨五荣,还是经常到衙门口喊冤,要求汤应求严惩涂如松。

但到了这年夏天,一场大水,让这件毫无头绪的案子似乎有了转机。

当地居住在河边的一个村民来报,说是河里冲上来一具尸体,并且已经腐烂,根本看不清长相和外貌。

这个消息,让汤应求精神为之一振,他马上带着人,迅速赶往河边。

但不巧的是,走到半路天降暴雨,一度让汤应求无法前行,无奈之下,担心尸体有失的他,只能安排两个衙役先行前去,同时汤应求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务必要看好尸体不容有失,而自己则返回衙门,等待天气放晴后再来勘验。

而这一等就是两天,终于两天后,天空放晴,汤应求带着人再度来到河边。

尸体确实还在,这两天衙役相当尽责,不过,听说县太爷今天要来勘验,因此现场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并且在其中,有两个人分外扎眼。

其中一个,是杨五荣,而另一个,是杨家的族长,也就是前几天拒绝搜家的秀才杨同范。

看到杨同范在现场,汤应求虽说疑惑,但也不以为意,随即命令仵作李荣开始验尸,只有先验尸,才知道这尸体究竟是不是杨氏。

而李荣的验尸结果,是这具尸体无外伤也无中毒,并且还是一个男子,死亡时间则是两个多月前。

这个结果,说明尸体不是杨氏,但在场的杨五荣却不认同,他认定这具尸体就是自己姐姐,甚至不顾尸臭抱着一顿痛哭。

同时,秀才杨同范也上前指责汤应求轻信仵作之言,难以让人信服。

若是换了一般人,汤应求早就让衙役给轰走了,但杨同范是秀才,有功名在身,这就让汤应求有些棘手。

眼看汤应求气势低了,杨同范更是声音高了八度,并且带领着现场的人开始起哄,这些人异口同声的共同指责汤应求渎职,以及试图掩盖事情真相。

由于杨同范带头起哄闹事,导致场面一度失控,最终汤应求也是无奈,只得下令衙役继续在河边看守尸体,至于这尸体究竟是谁,汤应求也只能说等待核实后再做宣判。

但没过多久,汤应求突然接到公文,说是省里派人下来进行验尸了。

原来,在河边闹了一场后,杨同范又托人找关系,把这件事捅到了县里,最终被湖广总督迈柱得知。

并且,湖广总督迈柱对杨同范的上诉信以为真,还派了一个专员前来麻城县二次进行验尸。

按常理来说,这是发生在麻城县的案子,并且麻城县知县是汤应求,总督迈柱这样绕过县里直接插手案子是不合规矩的,但汤应求来不及多想,因为总督派来的专员已经到了。

专员名叫高仁杰,是个尚在试用期内的县令,并且他觊觎麻城县县令一职已经很久,这次被总督迈柱委派前来查案,高仁杰信心满满,表示自己会辜负总督大人的栽培。

而这一次他前来,还带了一个仵作薛某,这个薛某正是杨同范托上的关系,在杨同范的一番运作之下,薛某不仅将杨同范的诉求间接告诉了总督迈柱,又在接下来的验尸过程中,“帮了”杨同范一个大忙。

经过高仁杰和仵作薛某的二次验尸,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

麻城县河边的尸体为女尸,年龄大约在23岁到28岁之间,同时肋部有重伤,因此可以断定,是遭到重击而死。

而这个结果,话里话外分明说这尸体就是杨氏。

结果一出,众人哗然,汤应求自然是激愤无比,他斥责高仁杰罔顾事实,而另一边杨同范也没闲着,在得知验尸结果后,当即写了一份诉状,将麻城县县令汤应求、原仵作李荣以及涂如松一并告到了省里迈柱之处。

总督迈柱在接到杨同范的诉状后,根本就没做分辨,加上之前他派去的高仁杰是他的心腹,因此对于这个结果自然不疑有他,因此,以玩忽职守为由免去了麻城县原县令汤应求的职务,同时命高仁杰主审涂如松一案。

而高仁杰为了快速结案,当即将从大牢中把涂如松提了出来,并且,为了让涂如松抓紧招供,干脆是各种大刑伺候,一时间,涂如松惨叫连连。

并且,之前做出尸体是男尸的原仵作李荣也被牵涉进内,高仁杰为了让李荣改口,同样没放过他,但李荣并未丧尽天良,因此始终不肯改口。

最终,上了年纪的李荣硬是被高仁杰活活杖毙于县衙的大堂之上。

之后,高仁杰继续对涂如松用刑,终于扛不住了的涂如松,不得不开口“认罪”,承认自己杀了杨氏,并胡乱在案宗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到了这个时候,高仁杰的目的已经达成,只剩下一件是,那就是找到涂如松“认罪”时所说的几个物证。

即所谓杨氏的头发以及带血的衣服,另外,由于杨氏是女子,而当时的女子有裹脚的习惯,所以那具男尸是没办法作为证据呈上去。

于是,高仁杰再次对涂如松用刑,吃不住刑的涂如松随便指了一处荒坟,说自己杀了杨氏后把尸体埋在了那里,因此,一帮衙役刨开了这座荒坟,但却一无所获。

最终,涂如松又指了几座,在衙役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一座坟里找到了一具裹小脚的女尸。

原本到了这里,高仁杰就可以结案了,但问题是,这具被挖出来的女尸,头上的头发是花白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老年女子的坟墓。

这下还是没法结案,没有达成目的的高仁杰,继续对涂如松用刑,“逼问”他究竟将杨氏的尸体藏在了哪里。

而在这期间,衙门里有一位衙役实在看不下去,就偷偷告诉了涂如松的,而涂母看儿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束,将白发挑出去后,偷偷埋在了河滩中。

此外,因此案受到牵连的麻城县原师爷李献宗,此时也关在大牢中受尽拷打,而他的妻子于心不忍,就用自己的血,染了一条裙子,又挖开自己夭折的儿子坟墓,用儿子的骨头拼了一只脚骨,再偷偷埋在了和涂母埋头发一样的位置。

就这样,所谓的“物证”都已齐备,而高仁杰也不出意外地找到了这些物证,至此,所有人证物证齐全,因此,高仁杰当即完结此案,并将案宗按程序上报给了黄州知府蒋嘉平。

之所以上报给黄州知府,是因为按照程序,必须县、府、省三层对此案无异议后,方才能最终结案。

但案宗送到了黄州知府蒋嘉平之处后,蒋嘉平左看右看,感觉这里面的漏洞很大,为了保险起见,他暗中派了麻城县隔壁县的一个仵作,趁着夜色去验尸,而验尸的结果,让蒋嘉平大吃一惊。

仵作回来告诉他,麻城县杀妻案的尸体,是一具毫无争议的男尸。

这下蒋嘉平就知道这背后有人捣鬼,因此就派人去问高仁杰怎么回事,而高仁杰看到自己一手造就的冤狱就要败露,因此就谎称尸体被人掉包了。

高仁杰这么说,其实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看看还有什么补救措施,果然,蒋嘉平派人传话,说在几日后对此案重审,这就给了高仁杰了的缓冲时间。

而就在高仁杰寻思怎么补救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帮了他一个大忙。

这天深夜,麻城县下起了暴雨,导致河水暴涨,而到了次日,原本河滩上的尸体早已被冲走,踪迹都没有留下。

这下,高仁杰暗呼天助我也,于是,他坚持认定麻城县杀妻案已经审核完毕,凶手就是涂如松,并且,原县令汤应求、师爷李献宗以及已经死去的仵作李荣,都犯有包庇、玩忽职守等罪。

尽管当时黄州知府对此并不认同,但奈何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因此,最终总督迈柱对麻城杀妻一案,以涂如松杀妻、汤应求玩忽职守定性,另涉及此案的相关人员,都一一被定罪。

之后,迈柱将案宗整理后,上书给了雍正皇帝,等待雍正朱笔一勾之后,就可以对人犯秋后问斩了。

虽说在当时,麻城县的人都知道这案子背后有隐情,并且也知道涂如松是冤枉的,但由于当事人杨氏始终不知下落,因此,大部分人都只能是唏嘘不已,为即将被问斩的涂如松,发出几声叹息而已。

但就在涂如松即将被问斩之前,他那已经被宣布死亡的妻子杨氏,却突然出现了。

当然,杨氏不是主动出现的,而是在无意间被当地的一个接生婆发现的,当年夏末,这个接生婆接到麻城县杨家族长杨同范的通知,说自己的妻子即将生产,因此,接生婆一大早就赶到杨家,并开始准备接生。

而在接生过程中,杨同范的妻子由于太痛,就忍不住喊了一句“三姑救我”,结果话音刚落,涂如松的妻子杨氏从夹皮墙内走了出来。

但她走出来后,才看到接生婆在现场,想回避又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杨同范赶忙上前,拿出了二十两银子塞给接生婆,并千叮咛万嘱咐,要接生婆不要泄露杨氏的行踪,并且,杨氏也跪在地上百般哀求。

出于无奈,接生婆只得假意应承,而在回到家后,她前思后想,觉得不能让好人枉死,因此把这都告诉了儿子,而他的儿子当即就拿着那二十两银子去了衙门,并把前后原委告诉了新任的知县陈鼎(原县令汤应求下狱,高仁杰也因为破案有功升迁,因此陈鼎被调至麻城县)。

而陈鼎早就对这件案子有所耳闻,并且根据他的经验,也发现其中漏洞百出,但奈何没有证据也找不到杨氏,因此只能不了了之。

但如今,居然听说杨氏出现了,这可真是让陈鼎大喜过望。

不过,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以及避免杨同范杀人灭口,陈鼎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怀疑杨同范家中窝藏娼妓,因此要进去搜查,并且不等杨同范推脱,直接带着人就冲进了杨同范家里。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外的从夹皮墙中将杨氏拽了出来。

而让陈鼎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他对杨氏以及杨同范的审讯,才得知这件令麻城人皆尽知,且闹到省里的案子,比想象中要简单的多。

原来,杨氏和丈夫涂如松那天吵架之后,确实离家出走了,但她走到半路,刚好遇到了曾经的相好冯大,于是,她就跟冯大回了家。

之后,她在冯大家里住了一个多月,而期间正是杨氏的弟弟杨五荣和涂如松相互告状的时候。

而看到事情越闹越大,作为当事人的杨氏倒是没慌,但冯大的母亲却慌了,她担心自己的儿子冯大惹上官司,因此就让冯大去赶紧报告官府说杨氏在这里。

但冯大胆小不敢去,毕竟这一去,自己藏匿杨氏,并和杨氏有私情的事情就被坐实了,一个不好,说不定还会被浸猪笼。

所以,他思来想去,就偷偷的找上了杨氏的弟弟杨五荣,并送上了六两银子。

而杨五荣一听,当时大惊失色,因为这一旦捅出去,那么他就成了诬告涂如松,而诬告在当时,刑罚可是相当重的。

因此,他最终找上了自己的族长,也就是杨同范商量该怎么办。

而杨同范呢,自恃有生员的身份,又贪图杨氏的美貌,所以就大胆的应下了这件事,告诉杨五荣,把杨氏送到他的家里。

于是,杨氏就从冯大的家中,秘密转移到了杨同范家里面,这也是当初汤应求要搜查杨同范家里的时候,杨同范死活不愿意的原因。

那么,前文提到的那具发现于河边的男尸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都是凑巧的时,麻城县有一个姓黄的人家,在杨氏一案发生的前不久,家里儿子死了,因此,这个黄某就把儿子埋在了河边。

但由于埋的不深,导致被野狗刨了出来,一顿乱啃后面目全非,之后麻城天降暴雨,导致尸体高度腐烂,这就让杨同范和杨五荣得以借助这具尸体来闹事。

说白了,这杨氏压根儿没死,期间发生的种种,都是杨五荣和杨同范一手操纵的结果。

至此,这件案子真相大白,杨氏也被定罪,而当时县令陈鼎安排涂如松在大堂上指认杨氏的时候,杨氏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折磨的不形,当场痛哭流涕,哀嚎到自己对不起丈夫。

但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没用了,最终杨氏收监,等待最终定罪。

按理说,这件案子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要结束了才对,毕竟真相得以大白,背后的原委也弄清楚了。

但实际上,在此之后,这件案子又来了个“峰回路转”。

怎么回事呢?当时陈鼎只是一个县令,按照程序,将他调查得到的结果写成案宗,上报给了湖北巡抚吴应棻以及湖广总督迈。

而吴应棻针对该案子去和迈柱了解情况时,迈柱也知道了曾经自己一手主导的案子,居然发生了翻转,而他时间的想法,不是去纠正错误,而是寻思如何掩盖。

毕竟,这案子要是真的被翻转了,那么迈柱难辞其咎。

所以,他一边开始百般阻挠和掩饰,一面盼望着雍正皇帝的朱笔勾诀能快一点,试图通过早日对涂如松等人处斩,好让这件事盖棺论定。

与此同时,被关在狱中的杨同范,得知了迈柱出于免罚的需要,有意维持原判,因此心思就活泛起来,他用手段让杨氏写了一份供词,说自己是娼妓,而非涂如松的妻子,并且,杨同范也承认自己有窝藏娼妓的罪名,以此来摆脱其他罪名。

有了杨同范的翻供,总督迈柱就根据其翻供内容,写了一份新的折子,加上他维持原判的理由,上交了给了雍正皇帝。

而吴应棻看到迈柱是这种态度,当即也将陈鼎上报的情况整理了一份新的案宗,上报了给了雍正皇帝。

所以,最终在雍正皇帝手里,看到了关于此案的两份截然不同的案宗。

至于到底迈柱说的是真话还是吴应棻说的是真话,雍正也拿不定主意,但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迈柱和吴应棻调回京城,转派户部尚书史贻去负责审理此案。

这样一来,迈柱就无法插手此案,所以最终史贻调查审理出来的结果,与麻城县令陈鼎基本一致。

所以,雍正就判定,迈柱说了假话,因此最终做出了如下处理。

对总督迈柱,以“过失”罪名处于免官,对曾参与此案的高仁杰等杖一百并流放,杨氏、冯大同罪,而对于杨五荣和杨同范,分别处以了斩监侯和斩立决、。

而涂如松,则释放回家,还其清白。

至此,牵涉甚广的麻城杀妻案才算落下了帷幕,这件原本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家庭纠纷案件,由于牵涉进了地方上的宗族势力,加上有个人利益掺杂,导致涉案等人不断罗织证据,意图置事主涂如松于死地。

并且,案中的几个官员,如高仁杰是为了升官,不惜屈打成招,而迈柱则是为了仕途,即便知道错了但却不知悔改,有了他们的参与,导致这件案子愈发发酵的不可收拾。

虽说最终事主涂如松得以被证明没有杀妻,但却因为此案受尽折磨,可以说他才是该案中的受害者。

明清奇案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杨乃武与小白案的冤案,从下知县到朝中的大臣相互勾结把一个民间普通案子搞成大案,惊动了皇上罢免了很多贪官,还小白菜一个清白。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