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 > 美国二战大片(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

美国二战大片(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

  • 2023-05-02 11:44:18

美国二战大片(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

大家好,关于美国二战大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二战中,美国与德国的第一次交战,战果如何
  2. 如何评价前苏联二战系列电影《解放》
  3. 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
  4. 美军在二战时使用的MK-22型舰炮的数据和性能如何
  5. 二战美军都穿什么军服打仗

二战中,美国与德国的第一次交战,战果如何

1942年8月底,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经过短暂的休整,向英军阿拉曼防线发起了新的攻势。然而,他的快速进攻战术遭到了英军的层层阻击,进攻只进行了4天就草草收兵。原来,新到任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是一位阵地战专家。

他以大纵深的防御体系化解了隆美尔的战术,终于赢得了他到非洲的第一场胜仗,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丘吉尔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求他乘势反攻,扩大胜利战果。但是,隆美尔不仅一次次地“戏弄”他,还让美军第一次尝到了德军的厉害。

这还要从盟军准备登陆非洲开始说起。

自美国参战以来,丘吉尔就极力推崇“先欧后亚”的战略。然而,他却利用美军的实力,来维护英国的权益。于是,就有了“失信于”苏联,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忽悠”美军到非洲,确保苏伊士运河的安全。这就是盟军的“火炬行动”。

就在蒙哥马利的大纵深“阵地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等隆美尔来进攻,不仅可以“抵消”非洲军团的攻势,还让其本就不多的物资储备消耗殆尽。然而,丘吉尔却急于让英军发起反击,而且是越早越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增强美军进军非洲的信心。丘吉尔十分清楚,非洲并不是“先欧后亚”战略的一部分,他的“私心”让美军将领们十分反感。仅凭与罗斯福的“私交”,不足以让他们对非洲产生多大的兴趣,只有一场胜仗,才能让其觉得“有利可图”。

其次,改变英军在盟军中形象。自二战爆发以来,英国失去了远东利益,非洲也一路颓势,成为美军同行嘲笑的理由。尽管顶住了隆美尔的攻势,但不能说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想提高英军威望,就必须趁势取得一个“像样”的胜利。

更关键的是,作为昔日大英帝国,不能沦为美国的“跟班”。尤其是他主导的“火炬行动”,更要体现出英国的分量和地位,那么阿拉曼战役,就是留给英军表现的最后机会,这是英国人挽回颜面和荣誉的最佳时机。

丘吉尔为了这场胜利,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兵力总数,都是德军的2倍,他希望蒙哥马利能取得“摧枯拉朽”般的胜利。然而,反攻头5天,就损失一万人,依然没能突破德军防线。这个“耳光”打过来,顿时火辣辣的。

更有甚者,一场所谓的“胜利”追击,成了隆美尔的“撤退”教学课。

1942年10月,就在蒙哥马利久攻不下,人们开始质疑他战术水平的时候,隆美尔主动撤退了。原来,糟糕的后勤补给让他彻底地失去了耐性,尽管德、意两国首脑都不同意撤退,但只剩下24辆坦克的非洲军团,撤退是唯一的活路。

12天的阿拉曼战役,英军大获全胜,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涌向蒙哥马利,他成了盟军的英雄,也是其人生中最“闪亮的”荣耀。但他知道,隆美尔并没有完全被击垮,他要趁胜追击,赢得更多的荣誉。

“要想成为强者,就要打败强者”。隆美尔成了他登上军事生涯巅峰的“铺路石”,他要将一场围歼非洲军团的“胜利”追击战,变成自己的“个人秀”。然而,他想多了。接下来的战斗,非但没能遂愿,而且让其胜利者的“光环”黯然失色。

此时,大病未愈的隆美尔,一心想着如何将7万多部队撤往安全的大后方。他的步骤是:一是,部队成梯次队形撤退,靠两条腿走路的非机械化部队先行撤离,阻击部队以顽强的斗志迟滞英军的追击,甚至以反冲锋给予对方最大杀伤;

二是,利用工兵部队,铺设地雷场。隆美尔知道,对其真正有威胁的不是英军士兵,而是对方的坦克,只要阻止装甲部队,就能安全撤退,埋设地雷成了最好的武器。同时,他要求仅剩的坦克、火炮对陷入雷场的英军,进行轰击一番后撤退。

为了“戏弄”蒙哥马利,隆美尔还“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就在英军准备进攻前,部队悄然撤退。结果,一场“轰轰烈烈”的攻城战,成为没有俘虏的空城,白白浪费了大量的炮弹。这样的胜利,不仅脸上无光,反而遭到同行们的耻笑。

当然,好像“老天爷”也在帮助隆美尔。眼看着蒙哥马利布置的“圈套”得逞,一场大雨让包围圈漏洞百出;就在没有燃料的时候,海面上飘过来上千桶汽油。不管怎么说,非洲军团几乎“全须全尾”地撤走,让蒙哥马利得到的声誉,化为乌有。

与此同时,讽刺英军的美军将领们,也领教了隆美尔的厉害。

1943年1月,德军近7万部队行程3200公里,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到达了突尼斯,显示了隆美尔卓越的战术水平,但他一再的违令撤退,被免除了总司令职务。就在等待交接的期间,不甘就此离开的隆美尔,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美国人。

随着盟军实施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美军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解决了维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正向突尼斯进军。他们在看到蒙哥马利出尽笑话的同时,大踏步地向前推进,希望通过先攻入突尼斯,表明自己的实力。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隆美尔正“憋着一口恶气”没地方撒呢。他敏锐地观察到,“冒进”的美军第2军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一个军拉出了160公里的防线,而且兵力分散,他决定趁此机会将这支美军歼灭掉。

他投入非洲军团的先遣队,以及临时指挥的第10、21装甲师,向凯塞林隘口发起突然进攻,一下子将美军打蒙,毫无还手之力,纷纷丢下武器逃跑,甚至忙着炸毁弹药库等设施,随时放弃驻守的塔莱镇。这就是“凯塞林山口战役”。

由于其他德军部队不配合,隆美尔进攻4天后撤退。美军第2军遭到重创,阵亡300人,4000人成为俘虏,损失坦克260辆,彻底没了当初的嚣张气焰。他就是要通过这场胜利告诉英、美两军,撤退后的德军依然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

首次与德军作战的美军,被打的“丢盔弃甲”,让艾森豪威尔等人羞愧难当,他派巴顿到第2军,经过11天的整顿,恢复了该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当然,巴顿也十分渴望能与隆美尔交一次手,但造物弄人,两人始终没有在战场上“碰面”。

眼看大势已去,隆美尔做了最后努力,希望将长达740公里的防御线,缩短为170公里,但遭到了拒绝。再加上日益匮乏的物资、弹药,以及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意大利人,他在一次反攻无果后,决定以看病为由,离开了非洲,再也没有回来。

如果巴顿和隆美尔交手,谁的胜算更大?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评价前苏联二战系列电影《解放》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国力巅峰时期,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

参加影片拍摄的士兵计有三万余人,坦克一万多辆,飞机近千架。动用了几万台各种车辆,几百架各种飞机和舰船,耗费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无数二战老兵和经历者亲自参与,苏联最优秀的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担纲拍摄,是一部史诗性战争题材影片,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解放》五部曲,由《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组成。影片长达八个小时,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而拍摄。1972年,电影获得列宁奖金。

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的库尓斯克战役开始,挺进随后是红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东欧,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直至最后攻克柏林。影片编剧之一、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认为影片“有些近似以资料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编年史,它描写历史人物,描写广阔的战争背景,从士兵的战壕到统帅部的大本营,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很大”。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则强调《解放》是一部政治电影。一方面,影片力图表现两种体系白热化斗争的不可调和性,努力突出苏联红军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人民从法西斯奴役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尽管主要内容写的是解放、是胜利,但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了一行发人深省的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接着是各参战国在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有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有英国,美国,也有德国……这使得影片的政治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战争对于全人类而言永远是一出悲剧。其中铭刻在无名英雄墓的一句话至今仍激励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创作者着力强调影片的“史诗性”“纪实性”,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它由黑白片与彩色片交织而成,黑白片段落,主要是在表现室内戏方面,凡斯大林与希特勒出来的大本营戏份,都由黑白片组成,而前线作战的场面,则由彩色胶片拍摄。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放》里面非常敢于表现苏军胜利过程中的局部失利和伤亡,比如库尔斯克前线部队在德军坦克冲击下溃败,第聂伯河战役先头过河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个片子里每歼灭一股德军,苏方都有损失,局部甚至是苏方损失大,直到片子后期打柏林了,仍然有相当多的牺牲镜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苏德战场的残酷。片尾以纪念2000万逝去的生命作结也是亮点。

全景性战争史诗这类影片的表现视点集中在战争的全局上,常从战略的角度反映与表现战争的全貌。其特点是影片的画面广阔,历史事件繁多,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时空跨度较大较长。该片给人惊叹的就是每一个战斗场景,都有庞大的纵深与宽度,像一幅尺幅千里的巨大图画,那个坦克行进的画面

那个镜头的长度,至今回响,令人震撼。

该片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也细腻深刻。如朱可夫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求在十五天后攻克柏林,他的内心是压力巨大的,这时候电影表现他独自一人,拿起墙角的手风琴,独自演奏起来,在音乐声中,他的脑海里闪回了保卫莫斯科的情景,以及他向斯大林保证的片段。

这一片段,可以说是深入到朱可夫的内心,反映了他的那种焦灼情绪,以及渴望通过以往的战事,来鼓励自己的信心,这里也必然有着他与斯大林关系的既往的回顾,以便更好地忖度斯大林的内心,他似乎从莫斯科的当年危机中,明悟到斯大林迫切要求进攻柏林后边的报一箭之仇的动机。

影片还表现了法国飞行员参加苏联战斗的史实,设置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情节:一个苏联军官先送了一把郁金香给了一名苏联女电话员,不久后,法国飞行员来到这名女士的面前,凭着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在女兵面前大加调情,受到了另一名苏联飞行员的批评,不过法国飞行员的调情攻击力显然是奏效的,那名女兵肯定认为法国飞行员的甜言蜜语感觉很好,阻止了那名苏联飞行员的批评。

在空战中,法国飞行员中弹,苏联飞行员这时降落下来,把法国飞行员救上了飞机,但是最终还是毁于敌人的炮火,为战场增添了一段友谊浪漫。这个段落,颇有起伏冲突,还有性格刻划,是比较生动感人的好内容。

影片还反映了人类中最美好的感情——爱情。通过贯穿全片的虚构式人物,谢辽莎炮兵大尉与卓娅这个护士之间的爱情故事,把柔情与战争交织在一起。他们在战壕里相识,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他们两个人最后在柏林国会大厦前相遇。

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

一代人的困惑、伤痕和感慨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呈现出了日本战后电影的独特形态。

1、日本战后电影的独特感伤

最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经常跟朋友讨论到战后日本电影的话题。

熟悉日本电影的小伙伴都知道,日本电影在亚洲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都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风格,呈现在影片基调上,往往是一种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是一种不知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像是一层潜在的文化滤镜,悄然地铺垫在日本电影的底片上。

有很多小伙伴会把这归结于日本的物哀文化。物哀文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物哀”不能解释:

为什么电影《罗生门》的故事明明与“罗生门”无关,却要在雨夜的、破败的“罗生门”由故事的第三者讲述?

?

为什么电影《裸岛》中故事要发生在那样的一个小岛上?为什么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无言且压抑?

?

为什么电影《哥斯拉》系列会在日本经久不衰?

?

这些神奇的现象都与日本独特的战争创伤有关。

日本战争创伤的话题也恰巧是我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于日本战后电影的一些想法。

2、“创伤”是日本战后电影的母题

战后的日本电影出现了黑泽明与小津安二郎两位电影大师。这两位大师风格迥异,一位凭借着《罗生门》成为世界影坛瞩目的影像大师,一位凭借着独特、平实的影像风格成为日本诗意视觉美学的开创者。

?

大师黑泽明

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两位大师一个代表了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可能,一个代表了日本电影民族自省的决心。这两种趋向促使日本电影发展成为了现在这样的形态。

?

大师小津安二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黑泽明还是小津安二郎,他们的电影里都展现出一种忧伤。不只是他们的电影,在同时期的其他日本电影中也都有这种消极情绪的迹象。

曾经有调查表明,谈及日本昭和时期(1926-1989),日本人用得最多的关键词是“战争”。1926-1930年是准备战争时期、1931-1945是参战时期,而1946-1989是战后重建。战争,是伴随着日本人整个昭和时期的母题。

日本战后电影反映了战后日本人的精神图景,影片中的忧郁、消极实际上是日本人战后创伤的表现。

美军在二战时使用的MK-22型舰炮的数据和性能如何

兔哥回答。美国在二战时期设计装备了一系列的MK型舰炮,这些舰炮包括大口径的,也包括中小口径的舰炮,种类繁杂。如MK~1型,MK~2型28毫米防空炮。MK~12型127毫米高平两用炮。还有著名的MK~7型406毫米舰炮,MK~6型等等几种都属于406毫米舰炮。MK~22型舰炮是这些庞杂的舰炮中的其中的一型号,是二战后期研制生产并入役的一款舰炮。口径为76.2毫米,身管长度为50倍口径,属于高平两用型的舰炮,主要安装在中小舰船上。MK--22型舰炮的主要装备舰船是当时美国的“坎农级”系列护卫舰,还有就是其它的小型舰船。这些舰船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商船护航,主要对手是德国的潜艇,当然还有鬼子的潜艇。另外,就是巡逻任务。因此,安装MK~22型76.2毫米口径炮足够了。菲律宾海军的旗舰就曾经是这一型舰船,名称为“拉贾-胡马邦”号,舰上就装备有三座炮塔敞开式的MK~22型舰炮。一直服役到2018年才退役。(下,图美国在测试MK22型舰炮。)MK~22型舰炮的数据,口径76.2毫米。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0倍,线膛。初速,约823米/秒。射速约20~25发左右,射程约12500米左右。弹头重6公斤。单管布置。炮塔结构,敞开式,有的型号设有围塔,无防护盖。发射弹种,穿甲弹,高射弹,高爆弹,普通榴弹。还可以发射特种弹,如照明弹,烟雾弹等等。MK~22型舰炮射速高于当时的高平两用炮MK~12(127毫米)38倍口径。身管属于长身管,因而射程并不比127毫米炮差多少。缺点是炮塔结构,采用的敞开式炮塔,防护性能差,或者说没有任何的防御性能,实战中设速受环境影视速率并不高。在当时这种口径的舰炮在美国军舰上并不多见,战列舰,巡洋舰等等大多采用MK~12型127毫米口径炮作为防空用炮。而现在76毫米炮成了现代中小型舰船的主流火炮,性质也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一并谢过!)

二战美军都穿什么军服打仗

二战中后期的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点不容否认。美国的强大不仅仅来源于军事工业,更体现在强大的国力。尤其在中后期,其国力甚至让老牌传统世界强国如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等都望尘莫及。

如经济总量,二战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60%。钢铁产量高达8000万吨,1945年钢产量占世界的63.92%。美国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水平、自动化水平、生产效率远远高于欧洲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二战美国工业体现-密密麻麻生产出来的战斗机

美国是一个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历史的传承自然也没那么多…谈及美军军服历史,至多也就推算到独立战争时期,并且其款式、版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模仿当时的英军与法军…由此推论,美国军服是“垃圾”中的战斗机吗?

不!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啦!在二战期间,美军始终奉行“实用至上”主义,美军在西线战场上使用的军服面料多以棉布和帆布为主,并将卡其色与OG(OliveGreen)橄榄绿色作为主要色调,美军军服的实用性和耐用性都强到爆啊!

经典工装风格——美军M1941野战夹克

▲身穿M1941野战夹克美军在行军

▲M1941野战夹克

先说一说美军M1941野战夹克,这款军服可是由大名鼎鼎的乔治?巴顿将军亲自参加研发设计的。作为一款夹克类军服,其款式精悍、干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就像是一款经典工装。夹克面料采用卡其色细帆布,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具有很强的耐用性。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军开始在战场上用帆布类野战夹克逐步取代毛呢制服类军服。美军在1941年大规模配发M1941野战夹克,并一直用到二战结束。

描写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片中约翰?米勒上尉身穿M1941野战夹克的帅气形象深入人心

炎热气候的补充方案——HBT人字纹面料军服

▲二战美军HBT绿色军服

在炎热环境下,美军还会使用一种军服,那就是HBT军服。这种军服最早在1941年配发军队,由OG(OliveGreen)橄榄绿色人字纹面料制成,这种面料的质地比较薄,但并不缺乏耐磨性,很适合在炎热环境下穿着。

▲双面迷彩版本HBT军服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HBT军服还有双面迷彩版本。在一些老照片中,能够看到诺曼底登陆成功后,有美军士兵穿着迷彩服的实际案例。但是,由于美军士兵身穿这种迷彩服容易与敌人混淆,出现过被其他盟军误认为是德军的误伤乌龙事件。所以,双面迷彩版HBT军服在西线战场被禁止使用。相比而言,美军这种迷彩军服更适合在太平洋战场的丛林中使用,这样会发挥出更有效的伪装效果。

美军新式军服恢复二战时期款式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陆军想要一套漂亮的新军装,一套可以在艰难的征兵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在经历了痛苦而分裂的战争后,提升军队形象的军装。

于是,他们将时钟拨回到了“过去”。

报道指出,美国陆军选择了一套新制服,它看起来几乎和二战时期军官们所穿的旧绿色华达呢野战外套和卡其布裤子一模一样。上次美国庆祝在一场重大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时,军队就是这么穿的。

美国陆军总军士长丹尼尔·戴利表示:“我们回想,陆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且为国家服务最突出的时刻是什么时候。答案很快就浮现出来了。”“那场胜利(二战),对国家的影响,至今仍可以被‘最伟大的一代’的子孙后代感受到。”

今年4月,在白宫为退伍军人举办的活动上,特朗普总统称赞了这种风格。

报道指出,绿色军服将等同于军装,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基本对绿色军服停止了使用。就像平民在职业和社交场合可以穿得更随意一样,军队在过去需要穿夹克打领带的场合也会穿上迷彩服,比如在办公室工作时或者在基地间行走时。即使在五角大楼,军官们也会长时间的穿着战靴。

不过,由于现在部署在战斗行动中的部队要少得多,所以军方已经发出信号,希望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来。他们希望重新推出二战时代标志性的军装,这将有助于重塑其公共形象。

目前,新款军装正在几只军乐队以及曝光率较高的部队进行实地测试。在戴利少校的监督下,美国陆军计划从2020年开始向所有士兵推出新制服。士兵们甚至可以选择购买一件复古风格的皮制轰炸机夹克来搭配制服。

以上是铁杆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