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君子人格包括
- 2023-08-18 02:58:43
1、孔子提出君子人格包括?#文化传承#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君子”这个词经常出现。
2、不过,起初它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身份地位的崇高;后来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正是“君子人格”的大力提倡者。
4、孔子将儒者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人格层次:士是一般儒者,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而君子则介于其间,是孔子着力提倡的具有道德学问的人格典范。
5、那么,究竟什么是君子呢?或者说,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君子呢?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有很多论述。
6、简单来说,“君子”应具有以下品格: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孝悌:这是处理家族(家庭)内部关系的要求。
8、孝,即孝顺、孝敬、孝养父母;悌,指对兄弟姊妹的友爱。
9、安乐:君子要“坦荡荡”,“不忧不惧”,安乐自得。
10、礼:君子要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礼立身,从而养成恭、让、忠、信等道德。
11、和:“君子和而不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而要赤诚相见,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12、义:即适宜,指做事要合于道德礼仪。
13、君子要重义轻利,勇于行义,而“见义不为,无勇也(是不勇敢的表现)”;同时,君子要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按照义的要求来行事。
14、友而不党:君子与君子交朋友,有益于切磋知识,砥砺品性,因为美好的人格可彼此助益;但君子“群而不党”,力戒结党营私,使气苟且,而应以道义相尚。
15、注重大节,方堪担重任,“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好学:君子要好学笃行,进德修业,努力上进,不仅要爱学习,会学习,还要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16、时中:时,指君子要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辩证观点来处理问题;中即中庸,指为人处世要既无不过,也无不及,而应恰到好处。
17、此外,君子还要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的恰当,“文质彬彬”,表里相宜。
18、自律:君子慎独,善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9、”自我砥砺以成就君子人格。
20、自省: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吾日三省吾身”,甚至言行举止都要时时内省,“君子有九思”:“视思明”: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了看到的东西;“听思聪”: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色思温”:待人处事时,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要保持温和;“貌思恭”:不论对方贵贱,都要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言思忠”:我说的是实话吗?我言而有信吗?“事思敬”: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敬业、认真;“疑思问”: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以求得正解;“忿思难”:感觉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见得思义”:看到好处、利益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
21、由以上可见,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要全部做到,殊为不易。
22、不过,这也为我们日常的道德行为,树立了一个典范。
23、中国古代教育家曾为我们做过许多有益的启示。
24、在这方面,孔子的贡献最为重大。
25、他曾明确的提出过一个理想的人格典型——君子。
26、今天看来,君子的内涵仍不乏有我们可借鉴的要素:君子是胸有大志的人。
27、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
28、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公道、正义、人民的利益。
29、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仅仅为自己吃的更好一些,生活的更好一些着想,而应该为民众的利益、社会的公道、国家的正义去着想。
30、孔子也认为贫是“人之所恶也”(里仁篇),只是说在人们尚不能马上改变这种境况的情况下,暂且“安贫”,亦不要失“乐道”之志。
31、所以,孔子对那些“耻恶衣恶食”(同上)、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小人“未足与议也”(同上),持轻蔑的态度。
32、君子是心胸坦荡的人。
33、孔子说:“君子坦荡荡”(述而篇)、君子不忧不惧(颜渊篇)”。
34、孔子认为,君子是正直、诚实的人,既不损人又不害人,所以没什么可担心,也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事情。
35、孔子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他认为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36、而那些心胸狭小的人总是严格要求别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便长吁短叹、坐寝不安,这样的人就不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
37、君子是行先言后的人。
38、孔子最反对言过其行。
39、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
40、即君子说话应该小心谨慎、留有余地,而行动应当迅速敏捷。
41、孔子认为君子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无论什么事,要先做了再说。
42、而且要如实的说。
43、“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
44、古代的人之所以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说得出而做不到为可耻。
45、象那种说了不做,或者是说的多做的少的人,就是一个虚伪的人,言而无信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