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怎么理解
- 2023-05-01 14:52:05
大家好,关于佛教禅定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怎么理解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怎么理解
外就是外在世界,相就是外在世界的一切表相,也就是你所能看到的世界,将外在世界与你所能看见的这个在佛教上认为的虚假的外部世界相分离,就是禅的境界,而内就是自身的精神世界,自身的精神世界不为外物或其他因素而扰乱,就是定的境界。
六祖讲:“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修不动者,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心净即佛土净,处处是道场,想工夫靠得住,不是关起门来修行,要见世面,在风雨中经得起考验,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吹不动。在火车站热闹的地方,心也不散乱,不容易做到。堂内坐禅,堂外禅坐,假戏当真来做,在喜怒哀乐中见本性,忘记初一、十五,天冷天热,忘却身心世界。努力!
禅堂又名般若堂,开智慧的地方,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智慧为统帅,有智慧如有眼目,无智慧如盲。布施: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中间物。持戒:勿说我持戒,他不持戒。忍辱:有我相即嗔恨。精进:勿分别彼此,勿退道心。禅定:外道有禅定无智慧。智慧:终日修智慧,不见有智慧可修,无智亦无得。
恃自己有本事,轻慢他人,是我相:我修行、他不修行,是人相;好事归自己,恶事施他人,是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念念不忘,是寿者相。如何才能空四相呢?参!
欢迎评论、点赞!更多精彩国学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股与道十三篇”
禅究竟是什么
禅,乃梵语“禅那”的省称。义译作“思维俢”,省作“禅”。
禅那,禅定(谓坐禅时住心於一境,冥想妙理。)也。其是与布施、持戎、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为成佛的基本功夫。唐.白居易《白香山集》后集六二.《三適仿道友》诗有:“禅那不动处,混沌未鑿时。”句。
所谓人生之烦恼,仍待解禅源之道理。即“……具云禅那,翻云思维修,亦云静虑,皆是定慧之通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俢之名定,定会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
禅如遇“智慧”,仍需耽好禅理,心神恬悦。更需“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而今天的“禅”,即寂定之心。可谓:“禅心暮不离,寂行好无私。”正如《全唐诗》一三四.李颀《题璿山公山池》曰:“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昔日之“禅”皆简净从容的静思自虑,而今日的“禅”是澹泊与名利之间的“争夺”;这也许就是两者的“升华”之处吧。
禅修是什么意思
禅修是一种工具,好比说学天文,需要高倍的望远镜。学习宇宙与人生的终极智慧,就需要一个灵敏的心灵。我们平时的心太浮躁、散乱、迟钝,对很多真相茫然无知。例如,我们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的升起、发动,不能观察到身体细微的能量波动,不可能感触到别人的思想,当然更不可能知晓前世因缘、宇宙来往的知识。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感官体验决定喜乐、好恶。比方说,大多数人喜欢淡蓝淡绿的颜色,爱听悦耳的曲目,爱看帅哥美女等等。我们觉得这是本性,以佛法来说,这是比较可悲的,人类陷在感官触觉里还不知道出离。好比一条狗,爱吃屎,人类会觉得极其恶心,但是对狗儿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无他,就因为狗的器官告诉他们,大便是香的。就像有的人爱吃臭豆腐臭冬瓜,有的人一看见这些东西就掩鼻而逃。所以,这样一颗迟钝、被感官缠恋的心,是没法学习佛教智慧,哪怕佛法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因此,学佛第一步,不是到外面找很多书看,而是要修炼这颗心的纯净、灵敏。佛法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心灵迷住了才看不到。擦拭你的心灵,佛法就自然会现前。当然,不仅佛法,大多数宗教,包括比佛教古老的印度教都有自己的禅修,当然名字各异,比如叫冥想、静虑、气功、炼气、心斋等等。有的宗教没有关于禅修的系统的论著,但是实践中却应用着,比如基督徒至诚的祈祷、念诵,都包含着巨大的心的能量。当然基督徒说这是上帝的威灵,姑且不说这是否是上帝的圣灵,任何人,只要心摆脱物欲的牵缠,都会爆发巨大的能量,这一点,凡夫、天神、佛菩萨都是一致的。禅修要和正当的宗教的学习结合起来,因为禅修的时候身体的机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比如听到、看到鬼神、未来过去等等。如果没有正当的宗教思想的引导,会搞的走火入魔。这并不是吓唬人。禅修的方法有很多种,南传整理的四十一种,适合不同的根性。传统上,佛教的入门禅修是“二甘露门”,也就是出入息观(安那般那禅)和白骨观。北传的加上三种,合称“五停心观”:出入息观、白骨观、界分别观、因缘观、慈心观。后代又发展起念佛禅。南传的则以出入息观为核心,以白骨观、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称为四护卫禅。这些都是禅修的方法,具体的,拙作推荐的禅修书中都有介绍。当然最好能有个合格的老师指导。佛陀曾说,能做禅修老师,除了德行、知见具足之外,如果能有两种神通,将会对弟子禅修有非常好的作用: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观察到弟子的修行根基和状态。我们现代人,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如何禅修呢。一种简单的,就请一尊你相信的大功德者,比如佛、菩萨、圣人,当然,您如果信任上帝也无妨。但是尽量不要找缺乏认证的神只,诸如有些人喜欢请碟仙、请出马、保家仙、狐蛇之类的,往往被鬼上身,后果可能很严重。然后,常常清净的和这些大功德主祈祷、礼拜,如同亲友一样的诉说、恋慕。人心心地纯正,那么感应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如果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走近身边都有一种非常喜乐的感觉,很多人由于常常祈祷,声音优美,语言感人,这都是真诚的祈祷的效果。当然,如果你不信佛不信神,那么可以每天做些简单的平静思想的禅修,每天只要几分钟时间:每天从紧张的工作间隙中松弛一下,我们可以在电脑前、走廊上、在床上……可以盘腿、可以正坐、可以站着,当然,最好不要躺着,安详的开始禅修。禅修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念头抓得太紧,轻松寂静的入座,带着一种安详平静,有一点怡然自得的微笑,放松四肢百骸,微微闭上眼。轻轻把念头移到呼吸上,体会那种动荡的念头,逐渐变轻,内心的体会那种心神安放在体内,不再外驰带来的平静美好的感觉,甚至感觉随着呼吸的细长均匀,内息逐渐散开,心神的平静如同一汪秋水,逐渐扩大稳定。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仿佛在外流浪了一天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的家一样,随着身体肌肉的放松,身上暖融融的大地回春的感觉也开始出现。如此持续,身体得到放松平静的同时,心神也会宁静,乃至深入禅定,为以后的修观打好稳定的基础。注意,第一条是放松,第二条还是放松,一定要先放松,才能去观呼吸或者念佛号哦。轻松坐了分钟,工作的疲劳会缓解许多。希望大家对禅修不要有一种神秘或者高深莫测的心理,禅修是我们心灵的伙伴,引导我们走向安详、清明的自在解脱之路。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应该是公元2550年的印度的释迦牟尼。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们将中国农历二月初八定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日。
下面让我们回顾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一生,公元前544年,人类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诞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那时他作为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梦见一头大白象儿怀孕,在赶回娘家生产的路上,与兰毗尼园中将他生下。悉达多太子自幼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十六岁时和拘利城的耶稣陀罗公主结婚,一年后生下的儿子罗睺罗。
生活奢侈舒适的太子,一直以来都不知人生的痛苦为何物,有一次他在外出游玩的时候,遇到了衰弱的老人、痛苦的病人和下葬的死人,这才明白了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痛苦。于是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19岁那年悉达多太子终于下定决心,舍弃一切荣华富贵与亲情,离开了王宫,到森林中做一个修修道士;他四处参学寻求人生的真谛。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派遣大臣,想把太子带回家,却被他坚定的拒绝了。悉达多在一尼连禅河的森林中,以种种难以想象的苦行修行了6年。有一天极度虚弱的悉达多晕倒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他,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了脱生死的根本觉悟,于是他接受了一位牧女供养的乳粥,恢复了体力。在河水中洗净身体后,来到菩提迦耶一棵茂密的菩提树下;他在坐上铺了青草,一心端坐树下,就这样悉达多禅定了七天七夜,吹破了一切通往菩提之路的魔障,终于大彻大悟,觉醒成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他在天神的请求下,开始为众生说法,他先后在婆罗奈斯的路鹿野苑、王舍城的竹园精舍、舍卫城的袛园精舍等地说法,制定了戒律,建立上千人的僧团。
他著名的上首弟子有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阿难陀等等。释迦牟尼成佛后49年,讲经300余回,从不休息的向众生说法;直到他79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四处传教,受他教化的弟子中有国王、贵族、军士、商贾,也有妓女、乞丐、贫苦大众,还包括他的养母、妻子、儿子;后来也都成为他的学生。
无论贫富贵贱,释迦牟尼佛都平等无碍的慈悲对待,用种种善巧的方法,教化人们从痛苦烦恼中解脱,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佛陀及觉悟者。释迦牟尼佛向众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真相,指导众生放下贪、嗔、痴,修持戒、定、慧,彻底转变人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而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解脱”。
公元前485年,79岁高龄的释迦牟尼佛即将进入涅槃,他在拘尸那末国的娑罗树林中,头向北方,侧身而卧,此时他依然谆谆不倦的为弟子们做了最后一次说法;还收下最后一个弟子。之后,释迦牟尼佛进入了不可思议的涅槃境界,圆满结束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
佛陀涅槃后90天,由大迦叶、阿难、优波离等500大阿罗汉的常随弟子,共同完成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内,佛教徒举行过多次结集大会,汇集成今天三藏十二部佛教经典,使佛陀的真理、言教能够流传至今。2550多年来,依佛陀教法修行而得救的人数,实在难以统计,受佛陀之光庇护的人们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释迦牟尼佛用他完全无我利他的言行,树立起了人格的最高典范,成为众生的救主和伟大的导师。
什么是禅道
禅道,一般指僧侣所修之道。
亦特指禅定之道。
佛家证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禅。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OK,关于佛教禅定和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怎么理解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