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简介(左传全文讲解的精髓)
- 2023-05-01 15:03:53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左传简介,左传全文讲解的精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从五大战役看左传的重礼思想
《左传》以战争叙事而著名,作为春秋时期的史书,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各种战争,它的叙事艺术对中国文学史也有很大的影响。《左传》的战争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在出征前后会伴随这各种礼制传统,即使在战中也会存在“致师”这样的礼制。其中有记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也就是在出征之前要有以上的礼节,像是饮至之礼,出征之前要祭祀,饮至,舍爵(爵位酒爵);战败亦有投降礼,这真应人们所说,即使是打仗也是需要有仪式感的,这些仪式都是承周礼而来,也提现出了双方的平等,重礼,还有战方的仁爱和道德观念。
《左传》中的叙事描写与战争描写闻名于世,其叙事艺术,战争描写,无论是在史学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不仅仅如此,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对战争中礼制的描写颇为详尽。中国向来以礼仪之国著称,即使是在诸侯混战的春秋时期,也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左传》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战时的仪式感也是必不可少的。
战前礼仪
出征之前是需要准备工作,贯穿整个作战过程的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定期都会对部队进行整顿,知道军队的大体状况,这样才不会避免大战在即手足无措的状况,有的国有称霸的野心,所以对待一触即发的战争更要做好部署。除此之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建立一路或者记录有明确部署的军队,授权将领,像是在僖公二十二年,建立三军,僖公三十一年又建两军,这些都为晋争霸取得了良好的条件。更因为古代的兵马和兵器的所有权属于皇室,在即将开战的时候,需要布置兵马,分配任务,实战演练,确定统帅。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流程,这个流程便是出兵前的礼仪。宣十五年,“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谷梁传》),出日,治兵,习战也,这是出征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准备工作。
这一项准备做完以后还需要迷信一下,那就是下一项准备工作,那就是祭祀和占卜。为了使战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项准备更是不可少的,它至少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种国事,要告知祖先,得到祖先的庇佑,希望祖先可以保佑战事的成功。祭祀祖先还远远不够,那就需要下一份工作,占卜了。其实说起占卜,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占卜也不似以前一样的仪式感了,没有了商周时期那么隆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自然,他们有了抵御自然的能力,不会一味求于上天,所以这种占卜也只能是个仪式,可以求个心安罢了。
战事进行时
战争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似乎是致师礼,目的大概就是为了鼓舞士气,《左传》中也多次描写致师礼,这个礼节通俗易懂一点就像是在《羞羞的铁拳》沈腾老师那一句“你过来啊”我理解的致师礼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你先派人向对手发出挑战,每次战争中的致师礼会有所不同,即向敌人发出挑战的方式有所不同,最英勇的人负责冲锋陷阵,杀掉敌人并割下左耳。因为致师礼,这场战争拉开了帷幕,有人先向敌人叫嚣,给个出其不意,以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战争礼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还有犒师之礼,这就像是我们比赛当中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了,双方交战前,一般是实力比较弱的那一方派遣使者去对方军队犒劳慰问,多以酒食与之,二就是给军官送礼品,对方会根据军官的职位不同给与不同的礼物。这是一种外交手段也算的上是一种谋略,可以假借犒师去刺探军情,知道一些对方军营的情况。这个礼制无论是在战事还是在外交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战后收尾
献捷礼,这呼应了战前的祭祀和占卜,大战之后凯旋归来,大获全胜,那全都是仰仗祖先的庇佑,首先不能忘记祖先,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再一次举行祭祀,告知祖先凯旋而归。第二便是嘉奖类的了,首先要犒赏三军将士,宴请士兵。有功者更要将其名记录在册“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召之”。对于战死沙场的人,国家要对他的家属予以补偿。最后一项便是战后的最后一项工作,两国交战有胜必有败,战败后若损失惨重,还有哭师礼,其实就是一场追悼仪式。战败国还有献俘礼,宣公十二年“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以示战败者投降。
这些礼制是对于西周时期礼制的继承,有的看来太流于形式,但每个过程都缺一不可,它们或多或少影响了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随着战国时期各国的兼并,这些礼制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除此之外,《左传》还有一部分值得学习的,那就是虽是残酷的战争,但是仍有一种道德的仁爱的内涵。从后世的战争中我们看到的是残酷,是无情,是侵略,是非正义,后世的战争均是为了吞并土地,但是在春秋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战争是流血的,也是残酷的,但是总有仁义和道德的因素在,在僖公四年齐楚召陵之盟,楚国和齐国有过这样的对话“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破?”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召”。这就强调了德的重要性,若国君以德服人,谁会不服?不以德服人,不得人心,即使有再多的城池又有何用。除了德行之外,还有仁的描写,一国若有丧事,如果他国趁国难而出兵则是不仁的表现,即使是战争也要符合道德仁义的约束。
无论是战中的礼制仪式,还是战后的各种仪式,都随统治者野心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消失,这些礼仪制度,优秀的品质可惜随着时间消失了。
左传记录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如果《春秋》相当于文言文,那么《左传》就属于解释《春秋》的白话文。《春秋》是孔子于春秋时代所整理。周朝分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所以左传记录的的是东周的鲁国史。《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全文讲解的精髓
《左传》的精髓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学艺术
《左传》虽然不是文学著作,但是通篇来看,也不失为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它记叙历史事件并非平铺直叙,简单介绍,而是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增强了事件故事性。它超强的叙事能力,几乎没有哪部作品所能及。许多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它都能描述的有条不紊,繁而不乱,详略得当,用词恰到好处。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它不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和血腥的场面,而是把战争与政治经济以及外交联系起来写,文章内容全面而具体。
各诸侯国争霸往往作为战役背景,作者把战争的各种因果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组合变化,战前谋划策略,双方交锋过程,战争造成的影响,都以精炼的文笔写出,行文严密有力,它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以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饱满的形象。这种高超的文史结合的写作风格,对后世的《战国策》和《史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达艺术
作为编年史,《左传》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结构,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除此之外还兼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述方式,这些手法是《左传》叙事的重要特色。《宣公三年》中“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一段,先交代了郑穆公之死,然后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这种写法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这样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又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左传》叙述故事时常用“初”字领起,预叙将要发生的事。《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便是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这样叙述使读者更能预见事件的结果。
《左传》善于用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这样写视角更加广阔灵活,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有时作者也从故事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予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通过楚予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阵地情况,为描写省去许多笔墨。
语言艺术
《左传》记载了许多文采非凡的辞令,它们存在共同的特点:语言委婉,辩答巧妙,人物典雅从容,锋芒往往潜藏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之下。即使是帝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这些人物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说服秦穆公“舍郑退兵”,拆散秦晋联盟,改变中原形式,从而使郑国转危为安。突出了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能力,有勇有谋的鲜明形象,更是强调了语言的巧妙运用。
《齐晋鞌之战》战前精神交锋:齐侯与晋人对话,彰显出齐侯强硬的态度,晋军也不甘示弱,舌战齐侯,但双方的辞令却委婉谦恭,即使将要面临一场腥风血雨你死我活的战争,彼此也尽力表现出安详文雅的风度。由此可见语言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曹刿论战》中描写战前曹刿与鲁庄公对话中,曹刿不卑不亢的言论,不仅将他独到的战略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更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保存完整的史学著作。它不仅是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跃然纸上。它具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进步。
我们学习《左传》不仅要学习它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写作方法,更要体会到它的精髓!
春秋左传里的书书指什么
史书《春秋左氏传》是一本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简介
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但左丘明是春秋末年人,《左传》却提到战国初期的某些史实,故许多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左氏春秋的人物关系
《左传》中所提到的人名多达3400多个,相应的人物则有240多人,这些人物在《左传》中往往一人多名,少则二三个姓名,多则七八个甚至十余个;二是人物世系关系复杂,难以理清其社会背景。
如想弄清《左传》中人物关系,建议你去看《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详细介绍了《左传》中出现的人物关系。
《左传》的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OK,关于左传简介和左传全文讲解的精髓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