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领域 > 楚庄王欲伐越 春秋五霸中楚国国君为什么是楚庄王

楚庄王欲伐越 春秋五霸中楚国国君为什么是楚庄王

  • 2023-05-02 11:35:01

楚庄王欲伐越 春秋五霸中楚国国君为什么是楚庄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楚庄王欲伐越,以及春秋五霸中楚国国君为什么是楚庄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仅凭武力的话楚庄王如何得到霸主成就
  2. 春秋五霸中楚国国君为什么是楚庄王
  3. 晋景公和楚庄王谁厉害
  4. 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谁秦穆公算不算
  5. 荒废朝政好几年的楚庄王,是如何让楚国强大起来的

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仅凭武力的话楚庄王如何得到霸主成就

楚国、晋国分别位于中原地区南北,各自侧后均有一些较为落后的部族和小国,具有广阔的开拓地域。楚国在西周时已扩展至越章(大别山南、长江以北地区)及鄂(今湖北鄂城)。鄂位于长江中游,铜矿资源丰富,是楚国东方战略要地和重要的兵工基地。春秋初期的楚国,实力不断增强,楚君熊通自尊为王(楚庄王)。至成王时(公元前671—前626年),国都由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迁郢(今湖北江陵,一说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已占有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吞并了权、罗、卢、占、邓、申、息等小国。当楚国北向中原扩展时,受到中原霸主齐桓公之遏制。因双方均无必胜把握,遂订立召陵之盟,各自退兵。楚北上受阻,遂转向东方,相继吞并了弦、黄、英等小国。齐桓公死后,齐霸业衰落。楚再度向中原扩展势力。此时,宋襄公亦企图继齐称霸,但在泓(今河南拓城西北)被楚击败(参见泓水之战)。于是,中原各国相继附楚。未屈从者,仅东方之齐、西方之秦及北方之晋。晋国位于今山西南部,春秋初期因公族内争,发展不大。至曲沃武公时统一全晋。其子献公继位后,扩一军为二军,开始向外扩展,先后击灭、征服霍、魏、耿、虢、虞等小国,成为北方强国。晋文公执政后,扩二军为三军,并因平王子带之乱有功,获得黄河北岸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建立了晋南下扩张的基地。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宋。晋文公于次年率军援宋,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遏止了楚军北进势头,并使部分小国叛楚附晋。晋文公被周王封为侯伯,成为中原霸主(参见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楚虽在城濮之战中严重受挫,但其元气未伤,实力犹存,仍为南方霸主。二十五年,晋在崤山(今河南陕县东南)设伏,全歼越晋境灭滑回国的秦军(参见崤之战),导致秦、晋联盟破裂。楚乘机与秦结盟,在秦支持下击灭庸国,慑服百濮,巩固了其左翼;同时乘晋忙于对秦作战,无力南顾之机,东向击灭江、六、蓼及舒蓼等各国,“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并与吴、越结盟,巩固了其右翼。此后,楚再向中原扩展势力,相继进攻宋、郑、陈等国。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围郑,晋来援,双方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楚军获胜(参见邲之战)。此战,晋虽未受到严重削弱,但因连年与秦作战,其北部又不断遭受狄族袭扰,致使其在以后相当时期内无力控制中原各国。于是,楚又在与晋的较量中略占上风。晋为解除后顾之忧,邺之战后,东进击灭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诸狄,将疆土扩展至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并以武力迫使齐国结盟,巩固了其左翼。同时,晋采取联吴制楚战略,派申公巫臣至吴通好,并传授其车战战法,怂恿其攻楚。周简王八年(前578年),晋集中兵力,并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攻秦,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大败秦军,使秦暂时无力东进。十一年,晋军攻郑时与援郑楚军遭遇,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重创楚军(参见鄢陵之战),从而又占据了中原争霸战争中的优势地位。鄢陵之战后,晋国发生权力之争,内耗严重,国力急剧下降。经晋悼公整治,有所好转,但与楚相比,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晋针对楚距中原较远之弱点,实施“三驾”(三次起兵)战法,即采用将晋四军编为三个作战单元,轮流与楚周旋的疲敌战术,企图以此拖垮楚军,不战而胜。周灵王九年至十年(前563—前562年),晋三次攻郑。第一、二次俟楚军来援时撤回。第三次楚未来援。郑遂与晋结盟,并在较长时间内未再叛晋。此时,晋、楚均已认识到,双方力量均衡,不可能以武力独霸中原。此后十数年间,晋、楚均很少再向中原用兵。楚联秦制晋及晋联吴制楚战略的实施,使晋、楚均处于两面作战的状态。作战重心亦逐渐转移至秦、晋和吴、楚之间。晋、楚两国急于摆脱两面受敌之不利处境,至二十六年(前546年),在向戌的倡导下,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之会”。双方订立盟约规定,除秦、齐两大国外,原依附于晋、楚两强任何一方之小国皆应向另一方朝聘。即中原各国要接受晋、楚两国共同控制。这样,晋楚争霸战争,遂以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编辑本段主要战役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邲之战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至于楚庄王本人,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无可争辩地挤入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位置。鄢陵之战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春秋五霸中楚国国君为什么是楚庄王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率领众诸侯起义,组成了一支讨伐纣王的联军。两年后,伐商联军在牧野大败纣王,灭亡了无道的商朝,建立了崭新的朝代——周朝。

周武王夺取天下后,自称为"天子",并将伐纣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诸侯、上古圣贤人物的后代,以及自己的同族宗亲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各自建国,拱卫中心的周朝都城镐京。后来,周朝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称呼一国之主的"皇帝"一词,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创造。在此之前,周朝作为天下共主,被称为"天子"、"周王",而其他诸侯则只能够自称为"公"。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记载,后世称之为"春秋五霸"的五位国君,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而《荀子》主张的"春秋五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君主中,齐、晋、秦、宋的国君都称"公",而吴、越、楚则不同,他们虽然身为诸侯,但自称的确实与周天子地位相等的"王"。而要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还得从这几国的建国史说起。

我们先来说说题外的吴国和越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称王的吴、越、楚三国都处在当时中原地区以南的偏僻之处,那里距离周天子掌控力最强大的地区比较遥远,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可能诸侯在南方称王很多年后才会被周天子知晓。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称王的,称王前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周围的强邻很轻易便会以"尊王攘夷"为名前来讨伐。吴国、越国因双方的君主夫差、勾践而为人所熟知,"卧薪尝胆"也是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

而早在夫差成为吴王前百余年,吴国国君已然称王。传说,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个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是最小的一个。周太王喜爱自己的孙子姬昌,但按照立嫡立长的继承规则,季历是无法继承的。季历的两个哥哥懂了父亲的心意,便主动离开,前往了南方,于是开创了吴国。

后来吴国持续发展,逐渐壮大,据《史记》记载,鲁成公五年(前586)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越国则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后裔,他们在南方发展许久,到了周敬王时,越国国力渐强,于是国君允常便自称越王。

楚国和吴、越非常相似,楚国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驱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过程中,楚部落首领鬻熊为周王当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周朝建立后却没有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时期,鬻熊的曾孙熊绎才得到封爵,不过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在楚国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原的诸侯们都对其十分蔑视,认为楚国地处蛮荒、人民野蛮,不配和中原众诸侯一同会盟,于是都排挤楚国,称之为蛮夷。楚人忍辱负重,背负着屈辱和嘲笑,拼命的开垦土地、发展国力,并陆续对外吞并了一些小国。

据《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见,楚人对于"蛮夷"的称号恨之入骨,并用这一称号来挖苦曾经嘲笑楚国的随国。楚国攻打随国,让身为周朝宗亲的随国国君面见周天子,请求为楚国提升爵位。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随国国君带着周天子否定的答复回到南方,"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楚国国君自此代代称王。

综上所述,楚国之所以称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诸侯的嘲讽、周王的轻慢,这也是日后楚庄王做出"问鼎中原"的威胁举动之原因所在。其次,距离周天子和其它强国距离较远,不易被讨伐也是楚国称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

晋景公和楚庄王谁厉害

晋景公命不太好,因为他遇到了楚庄王,把晋的中原霸主地位丢了。霉运是在公元前597年开始。这一年楚庄王亲自伐郑,景公派荀林父率晋军去救郑,结果因为晋将各行其是互不服气,荀林父又软弱不能治将断事,被楚军打得大败。

楚庄王在这次邲城之战中一战成功夺回楚国的霸主地位,晋国从此走了下坡路。还是楚庄王厉害、

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谁秦穆公算不算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霸(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五霸分别是:

1、齐桓公: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宋襄公:

春秋大义: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3、晋文公: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4、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缪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谥号穆,《史记索隐》等书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称霸西戎:生卒于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达成秦晋联盟后,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5、楚庄王:

问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五霸当中不仅有秦穆公,而且秦穆公对历史的贡献还非常大,他的主要功绩如下:

政治上:

秦穆公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由于他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极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卿,外地来的人权力尽管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象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史载他执政期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为他所独控。

军事上:

秦穆公治军有方,秦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传统,可以说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当政后,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这比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的改制要早得多。成语“短兵相接”亦因之而来。

与晋相争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给秦国说:“郑国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赵任好问计于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均劝他不要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秦穆公不听,而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秦国去远征郑国无功而返,于是在往回撤兵的半路上灭了滑国。滑国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於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晋文公的夫人文嬴用计说服晋襄公放了秦国的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乞丙回到秦国后,秦穆公并没有处罚他们,反而恢复了三人的官职,对他们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6年),秦穆公赵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

称霸西戎

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秦穆公赵任好三十二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赵任好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扶立了晋国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睁睁看着晋文公当了霸主,实在是心中不忿,他不顾老臣百里奚、蹇叔的冒死劝谏,趁晋文公刚死之机,三次挥师东进,却只收获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训。在执政的最后几年,秦穆公嬴任好终于改变了东进战略,转而向西,兼并西戎二十国,开疆拓土,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穆公赵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外交上:

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骊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秦穆公重用。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

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赵任好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至龙门。

秦穆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晋惠公死,公子圉逃回国继位,是为晋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于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于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子圉,在秦国的参与下,尊王攘夷,败楚城濮,成为霸主。

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又出兵帮助晋文公围郑。郑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围城中用绳子吊着逃出,见秦穆公说:“郑国灭亡,于秦不利。晋国的力量增强,相当于秦国的势力减弱,况且晋人这次开拓了东边的领土,下次就会向西边的秦国用兵。大君何必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帮助晋国呢?”秦穆公于是与郑结盟,留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罢兵而还。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对穆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时君子:“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孔子:“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秦孝公嬴渠梁:“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司马迁《史记》:1.“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嬴政)乃能并冠带之伦。”2.“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3.“齐桓越燕伐山戎,赵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穆公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左丘明《左传》:“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

贾谊《过秦论》:“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朱熹:“史记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荒废朝政好几年的楚庄王,是如何让楚国强大起来的

一个字?,忍?!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庄王即位。可是,年轻的楚庄王继承大位后居然不事朝政,整日玩乐,将所有政务都交给了令尹斗椒处理。

为此,朝中大臣忧心忡忡,纷纷进宫劝谏。楚庄王为了不让这些大臣影响自己的好心情,于是在殿门外立了块牌子,上书:有敢谏者,杀无赦!

楚庄王昏庸的样子让令尹斗椒很是满意,他大权独揽,狼子野心,甚至想取而代之。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不过是楚庄王立的人设而已。

当年,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楚成王的霸王梦就此破碎,以晋国为核心的政治风向逐渐形成。不久之后,楚成王的儿子商臣起兵谋反,逼迫楚成王自杀,商臣自立为君。

楚庄王便是商臣的儿子,他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接下了称霸中原的梦想,最终蛰伏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那么,楚庄王到底为何要蛰伏三年,为自己树立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这三年里他又做了些什么?他最终是如何一鸣惊人,成为一代霸主的?

这一切还要从楚国若敖氏家族开始说起。

01若敖家族

楚国国君鬻(yù)熊自幼习文练武,有安邦治世之才,虽然年高九十,但仍然雄心勃勃。姬昌伐纣之时,特地到荆山拜访他。

鬻熊见到姬昌后,很是开心,随即向姬昌表达了想要投奔,共济苍生的愿望。可是,姬昌见鬻熊皓首银须,很是惋惜地说道:“您虽有雄心壮志,可风烛残年,又能光耀几年?”

鬻熊听了姬昌的话,自信地回道:“我虽然年迈,但不耽误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啊!”

姬昌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将鬻熊带回西岐,共谋大事。鬻熊到西岐后,被任为谋臣,尊为师长,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

周成王时期,周王室开始对开国功臣的后代分封诸侯。当时,分封诸侯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四等诸侯,称为楚子。

周成王分封诸侯以后,在岐阳盟会诸侯,这是熊绎第一次以诸侯的身份出席盟会,因此他十分高兴。可是,当大臣逐一请诸侯入席后,熊绎却发现会场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

正在这时,另一个大臣走过来,指派熊绎去安放祭祀用的香草和开会用的木牌,然后子啊去看守庭前的火炬,熊绎见状连忙说:“我乃楚国诸侯!”

熊绎的声音铿锵有力,可是却让一旁的大臣哈哈大笑起来,讽刺道:“今日只有侯、伯以上才可入席,你不过是个楚子,蛮夷之族尔,岂敢违背天子之名,还不速去。”

熊绎听罢怒火中烧,可是也不敢发作,只得忍气吞声地服从。

熊绎回到楚国后,只见楚国的文武大臣皆在城门口迎接,气势恢宏,想要一扬国威,却只见熊绎垂头丧气地回来,询问之下才得知,周王室欺辱楚国位卑,不给席位

众大臣越听越气愤,熊绎见状便郑重地说道:“今日中原受辱,是我楚国财富匮乏,兵微将寡,如果中原对立,必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守欺辱,唯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

于是,熊绎带领楚人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山林坡地,将楚国一步步带入繁盛,更是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至死不屈的楚国精神。

这便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由来。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国力日渐强盛,军事实力也称霸江汉一带。当初,周王朝不将楚国当成诸侯,如今,楚国也从未将周王朝放在眼里,还多次冒犯。

公元前791年,楚国国君熊仪继位,史称楚武王,此时已经是周宣王时期。熊仪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君王。

熊仪去世后,因葬于若敖,因此谥号为若敖。之后,其儿子熊坎继位,史称楚厉王,熊仪的小儿子斗伯比则被封为楚国令尹。他以父亲的谥号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

斗伯比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多次为楚武王出谋划策,侵略江淮诸多诸侯国,还将有周王朝支持的随国彻底征服,是楚武王身边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此后,在斗伯比的带领下,若敖氏家族蒸蒸日上,常年制霸楚国的令尹之位,成了楚国的头号家族。

到了楚文王时期,文王死后,其弟弟熊子元杀了太子熊艰而立熊恽为国君,史称楚成王,而子元也一跃成为楚国的新一任令尹。

之后,熊子元更是大权独揽,嚣张跋扈,惹得楚国上下都对其不满。最终,是若敖氏家族的斗班出手,将他杀了。

当时的楚国,在熊子元的执政下,国力逐渐衰微,需要有一个铁血手腕,雷厉风行的令尹帮助楚国走出困境,此人便是斗伯比的儿子,斗谷于菟,字子文。

斗子文上位后,为楚国兢兢业业,更是散尽家财帮助楚国走出了困境,自此,斗子文的声望在楚国越来越高,几乎没有家族能与若敖氏抗衡。

因此,楚国的内政几乎都是若敖氏在把持。

齐桓公去世后,楚成王和斗子文看准了时机,率军北上称霸,鲁国、郑国和宋国不敌楚国的军力,纷纷臣服,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斗子文辅佐了楚成王几十年,年老之后,又将令尹之位交给了同族的斗子玉。斗子玉上台后,正逢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

斗子玉看出了重耳的不凡,回到晋国后定能继承大位,他害怕重耳成为楚国的敌人,于是劝楚成王将他杀了,但是楚成王拒绝了斗子玉的请求。

之后,重耳又流亡到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顺利回到晋国,成了晋国的国君。即位后,重耳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中原诸侯国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反叛楚国,投效晋国。

各国诸侯的举动直接惹恼了楚成王,他派遣斗子玉为将,率兵围攻宋国,想要杀鸡儆猴。

而另一边,重耳好不容易强大了晋国,有诸侯国臣服,还没捂热乎,怎么能任由楚国再夺走。于是,他整顿三军,率军出征,攻克了曹国和卫国,并将大军驻扎在卫国境内。

这边,斗子玉还没拿下宋国,那边曹国和卫国也已经被晋国收入囊中。楚成王得到消息后,连忙发出诏令,要求斗子玉撤兵,他明白,此刻的晋国是人心所向,不能硬碰硬。

可斗子玉却违背王命,率军急进,与晋国军队对峙于城濮。大战一触即发,重耳命大军退避三舍,报答当初流亡楚国时,楚成王对他的礼遇。

最终,城濮之战爆发,楚国大败,斗子玉违背王命,只能自杀谢罪。

有人说,楚成王之所以不杀重耳,只为了借重耳的手除掉斗子玉。当时,若敖氏家族在楚国呼风唤雨,权力过重,导致王权旁落,必须要灭其威风。

然而,斗子玉的死也并未覆灭若敖氏家族。

城濮之战后,楚成王想要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太子商臣得到消息后,起兵谋反,将楚成王逼死,然后继承大位,史称楚穆王。

楚穆王在位时期,与若敖氏家族的关系极为紧张,因为当初楚成王想要立他为太子的时候,就遭到了若敖氏家族的反对,后来,改立太子的注意也是出自若敖氏家族。

楚穆王去世后,楚庄王即位。楚国交到楚庄王手上的时候,楚国的政治班底是四分五裂,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以斗椒为中心的若敖氏家族手中。

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局势不稳,若敖氏家族也出现了内斗。斗克内斗失败,竟然挟持楚庄王逃出郢都,好在最终楚庄王被安全救回,这场叛乱史称斗克之乱。

这件事让楚庄王明白,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成了家族内斗的政治砝码,而这个斗克仅仅是若敖氏的旁支,便敢拥兵自重,挟持国君,而他毫无抵抗之力。

若敖氏家族的豪横让他如鲠在喉,他只能隐忍,并且做出昏庸的样子来迷惑若敖氏,降低他们的防备。

楚庄王即位的三年里,他终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不问国事。在诸多大臣的眼中,他是个只顾享乐的君主。其实,他只是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君王。

于他而言,日夜寻乐,他并不快乐。

02一鸣惊人

一日,大夫伍举来求见楚庄王,但是,他并不想像其他大臣那样死谏,而是想到了一个迂回的办法,旁敲侧击地试探。

当楚庄王听到内侍禀报,有大臣前来求见的时候,他不屑地说道:“我倒要看看还有哪个不怕死的来劝谏。”

当伍举踏入宫殿时,之间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拥着越女,左拥右抱,葡萄美酒,好不快活,伍举见状,不禁有些皱眉。

他向楚庄王行了一礼后,说道:“听说大王这里有美酒歌舞,我是来讨杯酒喝的。”

楚庄王一听,顿时露出了高兴的神情,给伍举赐了座位,与他共饮了起来。

随后,伍举趁着楚庄王高兴,说道:“大王,臣之前在郊外游览,遇到一个老人,他跟臣说了一些隐语,臣不知其中含义,特来向大王请教。”

楚庄王一听,来了兴趣,问道:“是何隐语,还能难处你?”

伍举恭敬地回道:“那老人收,我们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斑斓的花纹,栖息于高坡之上已有三年,不见其飞,不闻其鸣,我竟不知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听罢,若有所思地回道:“这怕是只呆鸟吧!”

伍举却回道:“不是,这世上怎会有这么漂亮的一只呆鸟呢!”

楚庄王心下明了,说道:“你说的那只鸟是只神鸟,它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一飞必冲天,一鸣必惊人,你的意思寡人明白了,你且回去,等候寡人的消息吧。”

这场暗藏玄机的交锋之后,伍举明白,这个年轻的君主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那样昏庸,他定是有了自己的计划,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一鸣惊人。

楚庄王知道,若敖氏家族根深蒂固,关系盘根错节,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楚庄王选择韬光养晦,暗中观察,默默选择可以为己所用的人才。

这个表面上贪图享乐的君王,其实内心有着不输于先祖的雄心壮志,当年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楚国开创了盛世。如今,他要北上图霸,完成祖先的梦想。

公元前611年,楚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举国上下都陷入了饥荒之中,此时,楚国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在庸国的带领下,趁机发动叛乱,一时间楚国上下风雨飘摇。

这日,楚王宫的朝堂上,令尹斗椒正在向楚庄王汇报战事,汇报完毕后,他向楚庄王建议道:“大王,国家如今处于危难之中,为了躲避战乱,我们还是尽早迁都吧。”

大夫伍举听了斗椒的话,立刻反驳道:“郢都乃楚国根本,怎么轻易放弃!”

可斗椒却不以为意地回道:“你说得轻巧,如今全国到处都在闹饥荒,士兵都吃不饱,拿什么去抵御敌军?”

斗椒的话让楚庄王抓住了一丝机会,他想,这不是正是他夺取军权的良机吗?见斗椒和伍举还在争论,他说道:“两位大人不要吵了,寡人已经决定率军亲征,平定叛乱。”

楚庄王的话让伍举明白了,眼前的这只大鸟终于要展翅高飞了。

楚国这次的危机让楚庄王抓住了契机,重掌兵权,他一边安排楚军边战边退,诱敌深入;一边迅速开展外交活动,请秦国和巴国派兵从后方进攻叛军。

两面夹击之下,楚国一举将庸国消灭,庸国的土地被三国瓜分,划入楚国的土地成了上庸。

解决了外患之后,楚庄王趁此机会对楚国内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官员任命,分化令尹的实权,斩杀了大批奸臣,楚庄王的雷霆手段让以斗椒为首的若敖氏家族胆战心惊。

此刻的斗椒,被楚庄王压制得毫无反手之机,他此时才明白,什么沉迷酒色,什么狩猎不归,都是假的,这一切不过是楚庄王的障眼法,他三年前就应该废了楚庄王,握紧权利。

可是,此刻的斗椒明白得太晚了,若敖氏已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随时可能被倾覆。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楚国军队前去讨伐陆浑戎,这是楚庄王首次出征中原。此时的陆浑戎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被打得溃不成军。

然而胜利之后,楚庄王并没有班师回国,而是带着军队直接来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洛河之滨。

数百年来,周王朝一直看不起楚人,将他们称作蛮夷,曾数次兴兵讨伐。而这次,他要在这里向周王朝证明,楚国拥有怎样的军事实力,他们不是好欺负的。

楚军阅兵气势恢宏,杀声震天,洛邑城内兵荒马乱。惊惧之下,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孙满为使,以慰劳楚军的名义,到楚营一探究竟。

楚庄王见王孙满前来,便知道了周定王的意图,他向王孙满问道:“我听说,禹王时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如今在洛邑放着,不知这九鼎轻重体积大小如何?”

王孙满回道:“九鼎体积庞大,无法称量。”

楚庄王闻言,不屑地说道:“这能有多大,不过几个鼎而已,我大楚的士兵只要把兵戟上的铜钩都折下来,就足够铸成这九鼎了。”

王孙满听了楚庄王的话却满不在意,他朗声说道:“铸鼎虽易,但是否能够拥有这天下,在德不在鼎啊!”

王孙满的话瞬间点醒了楚庄王,不久之后,他便主动撤兵,班师回朝了,而这就是著名的典故,问鼎中原

但是,让楚庄王没想到的是,在他问鼎中原的时候,楚国发生了内乱,令尹斗椒不堪楚庄王的威慑和施压,起兵谋反了。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带兵与斗椒率领的若敖氏家族叛军在皋浒决战。两军叫阵之时,斗椒向楚庄王连射几箭,都差之毫厘,叛军声势大振。

危机之刻,楚庄王身边的近卫养由基看准了时机,向斗椒射了一箭,射中要害,斗椒瞬间毙命。若敖氏叛军没了领袖后,军阵大乱。

楚庄王趁此机会反扑,叛军被打得四散溃逃,若敖氏家族终于覆灭。楚庄王一举平定了若敖氏叛乱后,从此真正做到了大权在握,也再无后顾之忧。

为了庆祝平叛成功,楚庄王在楚王宫大宴群臣,正喝得酒酣耳热之际,一阵大风突然将殿中的蜡烛吹灭。黑暗之中,有人居然色胆包天,想要非礼楚庄王的爱妃许姬。

两人拉扯之间,许姬趁乱将那人的帽缨扯了下来,她抹黑爬到楚庄王的身边,向楚庄王诉说了刚才的事情,还说只要点上火烛,凭着帽缨便能知道谁是非礼之人。

楚庄王听罢许姬的话,本欲发怒,但是此刻他却想起了王孙满的那句,在德不在鼎。于是,他下令让所有大臣在点灯之前卸下帽缨,不再追究此事,这场宴会也被称为绝缨之宴

楚庄王如此仁厚的举动,让群臣心生敬佩,也让天下贤士敬仰,纷纷来投,这其中就有出身微寒的孙叔敖。

楚庄王十分欣赏孙叔敖的才干,破格将他提拔为楚国令尹。此后,孙叔敖奖励垦殖,开江治水,又改革军制,整顿军纪,为楚国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时,楚国的附庸小国陈国发生了夏姬之乱

夏姬是个绝色美女,陈国的国君陈灵公贪图其美色,想要霸占她,不料却被夏姬的儿子一怒之下射杀,陈灵公死后,陈国大乱,这位楚庄王灭陈找了一个十分好的理由。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兴兵讨伐陈国,平定陈国内乱后,夏姬的儿子被处以车裂之刑,夏姬本来也难逃身死的命运,但是楚庄王一见其绝世容颜,就有了要纳夏姬为妃的念头。

楚庄王的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伍举劝说道:“大王伐陈原本是主持正义,若收夏姬为妃,天下人便会取笑大王也是贪图美色之人,于统一霸业不利。”

这时,站立一旁的将军子反也垂涎夏姬的美貌,于是向楚庄王请求,将夏姬赐给他做夫人。不料子反的建议也遭到了伍举的反对,直言夏姬是红颜祸水,谁碰谁死。

楚庄王见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唯独令尹孙叔敖不说话,于是他挥挥手说道:“此时从长计议,令尹留下,你们都退下吧!”

众人退下后,楚庄王问孙叔敖道:“此次伐陈,令尹是不是对寡人有什么意见?”

孙叔敖连忙行了一礼道:“臣不敢,臣只是为了一件难解决的案子苦思冥想,一时间发呆了。”

楚庄王听罢,瞬间来了兴趣,问道:“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啊?”

孙叔敖回道:“有一个人拉着一头牛从别人的田里过,不小心踩到了庄稼,田主人生气,将其牛扣下,说什么也不还,此案孰是孰非,破费脑子。”

楚庄王闻言说道:“错在田主,人家的牛踩了他的庄稼,他却因此扣了人家的牛,岂不过分,他是真的想告诫别人呢?还是想以此为借口强占人家的财物呢?”

孙叔敖听完,恍然大悟,然后意有所指地说道:“原来如此,那大王是不是也应该把人家的牛物归原主呢?还有那夏姬,大王您也别再动心思了。”

楚庄王听出了孙叔敖话中的意思,但是他还是不甘心,他好不容易为楚国扩大一点疆土,却要这么轻易地还回去,一时间有些气闷。

可是孙叔敖认为,楚国占领了陈国,无非是多一座城池,失去的却是天下诸侯的信赖;纳夏姬为妃不过是多了一个美色,但是会失去群臣的敬仰。

楚庄王思虑再三后,还是听取了孙叔敖的建议,归还了陈国土地,放了夏姬,还将流亡在外的陈国公子迎了回来,帮助其恢复了陈国。

楚庄王的仁义之举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颂,这也是楚国第一次被中原诸侯刮目相看。有了稳定的内政,强盛的国力,此时又树立起了信义的大旗,楚国终于有了争霸的资格。

此时,霸主晋文公重耳已经去世十多年,其后的几任晋国国君都无甚大才,其他的中原诸侯国也缺乏雄才大略之主,南方的吴越两国,此时还羽翼未丰。

可以说,历史为楚庄王争霸留下了广阔的舞台,而楚庄王离霸主之位也只有一步之遥,他需要一个机会。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国首鼠两端,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都城。郑国位于晋国和楚国之间,若是能攻下郑国,楚国也能借此封锁晋国的南下之路,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原。

当楚军围困郑国三个月后,郑军大败,郑国国君郑襄公屈尊求和。他一国国君,赤裸上身,手牵绵阳,按照周礼在宗庙前向楚庄王跪拜,请求议和。

楚庄王见状,便也准备用周礼待之,与郑国议和。

可是伍举缺不认同,他觉得郑国国君是见风使舵之辈,屡次背信弃义,不如就此灭了郑国,如此就可以顺利北上,攻打晋国。

孙叔敖听闻伍举的建议,却不以为然,他知道楚庄王此举是为了一箭双雕,一方面是为了得信于天下,另一方面是想以郑国为诱饵,引晋国大军前来,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就出兵讨伐楚军,两国军队在黄河南部的邲地对峙,楚军布成三个方阵,向晋军轮番攻击,晋军备楚国杀声震天的气势吓破了胆,四散溃逃。

楚庄王见此情形,随即下令撤军。楚庄王的这一举动令伍举十分不解,此番正是消灭晋军的大好时机,为何要撤军?

楚庄王认为,自城濮之战后,楚国输给晋国,一直没能抬起头来,此战已经报仇雪恨。况且当年,晋文公为报楚王礼遇之恩,退避三舍,留有余地,楚国也不必赶尽杀绝,留条生路。

之后,伍举又建议楚庄王用晋军的尸体建造几座京观,以彰显大楚的国威。

京观是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用土封上,做成类似金字塔状的巨大坟墓,从而炫耀国家的实力,并让后世子孙铭记祖先的战功,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但是,这个建议被楚庄王解决了,两国交战,士兵也是子民,曝尸荒野已是不仁,晋军将士为自己的国家尽忠,不能再用他们的尸体来宣扬战争的残忍。于是下令,将他们妥善安葬。

邲之战,使楚国声威大震,楚庄王尊重生命,不建京观的仁义举动,更是赢得了各国的一致归心。此后,鲁、宋、郑、陈等中原小国相继背弃晋国,依附于楚国。

此后,晋国慑于楚国的军力,不再南下与楚国对抗,就此,楚国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03最后

公元前591年,一代霸主楚庄王病逝,楚庄王死后不久,楚国内部发生动乱。

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受到王族巨大威胁的大臣巫臣被迫投奔了晋国,后又出使吴国,将军阵之术交给吴人,用于牵制楚国。

吴国自此走向强盛的道路,此举也令楚国后患无穷。

楚庄王后,楚国的历任楚王都资质平庸,楚国的国力逐渐衰退,与称霸中原的霸业也渐行渐远。

到了楚平王时期,他听信谗言,将重臣伍举的后代满门屠戮,只有伍举的孙子伍子胥逃过一劫,而楚平王不知道,他的这次荒唐行为,将为楚国带来一场灭顶之灾。

从楚子熊绎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后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他从未忘记楚国先祖的遗志,积极进取,至死不屈。

孔子曾评价其:

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楚庄王曾说过,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征服与杀戮,什么是武?止戈为武。他极度隐忍,却拥有宽仁的心胸气度、拥有远大的志向,他从来都无愧霸主之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