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作者,老舍《四世同堂》简介
- 2023-05-02 11:01:0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世同堂作者,以及老舍《四世同堂》简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四世同堂》分哪几部
《四世同堂》除前面的序外,分为三部,分别为: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本作品的时代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描述了北平一条胡同(“羊圈”,即如今的小杨家胡同和大杨家胡同)的居民在沦落为亡国奴之后发生的故事,主要书写了祁姓家族四代人所遭受的种种哀痛和不幸,着重刻画了祁瑞宣这一苦闷的角色。
揭发了日本军团的残暴和虚假和平的阴谋,塑造了诸如祁瑞宣、钱默吟、李四爷等等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有的因家庭拖累而不能逃出北平去参军,却以各自的方式帮助国家;有的在白色恐怖之下,仍然坚持传统的礼义廉耻,相互关爱和帮助。
同时,作者也塑造了鲜明的反派角色如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等等,他们甘愿沦为汉奸,不顾廉耻,自私自利,极尽谄媚巴结之能事,道尽了世态炎凉。
胡絜青(老舍夫人)在《四世同堂·前言》写道:“小说就是通过这些人的故事,抒写了北平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凶残、虚伪和无耻。”
扩展资料:
《四世同堂》一书分为3部,共100段。1944年在重庆的报纸开始连载,作者打算用两年时间写完,但由于时局动荡,且作者身患多种病痛,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第一、二部。第一部、第二部是在中国国内完成的。
第三部是在他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期间完成的。《四世同堂》第三部的最后13段,由于历史原因,并未出版,后在文革中被毁。中文版仅剩87段。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四世同堂》英文版翻译了最后13段,这样才凑齐了100段。
1946年,老舍赴美,把《四世同堂》原稿带至美国,出版了其英文版,相对于中文版,这个版本包含了最后的13段,但比中文原稿少了许多内容。
人物
小羊圈五号祁家
祁老人:小羊圈祁家的大家长兼奠基者。高个儿,长脸,小眼睛,年轻时绰号“祁大个子”,1862年8月13日生,小说开始于七七事变的北京,其正好75岁。
是一个永远会在家里存三个月干粮,懂得事故的老北京.并且相信北京城是首善之督,再乱都不会乱超过三个月。和小羊圈一号的大家长钱默吟是忘年之交,喜欢彼此切磋园艺。也相当尊重小羊圈二号的李四爷,喜欢和他在小羊圈的葫芦胸空地聊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天宝遗事,一聊就是个把小时。
祁天佑:祁老人的儿子,第一个在小羊圈出生的祁家人。五十多岁,黑胡子,中等身材.北京城某家布铺的掌柜。
天佑太太:病情时好时坏的药罐子,个性较优柔寡断,最担心自己死后的尸体因为日本人占领北京无法运出城门而给家族造成麻烦。
祁瑞宣:祁家第三代,长孙,教书先生。懂得现代男女的自由恋爱,但却选择配合父母之命娶了一位从不认识的太太。满怀一股青年报国的热血,但却因为长孙的责任而选择待在北京城照顾一家老小.与小羊圈一号的大少爷钱昆石、二少爷钱仲石是同学。
祁瑞丰:祁瑞宣的二弟,不问世事,势利眼,善交际.喜欢和太太一起出入一些声色场所。
祁瑞全:祁瑞宣的三弟,大学生,爱打球,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在毕业前逃出北京城投入抗日战争.爱慕隔壁小羊圈三号的冠家二小姐。
小顺儿的妈:祁瑞宣的媳妇,祁老人的长孙媳,28岁.嫁入祁家后老公祁瑞宣替她取了学名“韵梅”,但是因为谐音听起来像“运煤”,所以连取名的老公自己都觉得不大适合,所以大家都叫她“小顺儿的娘”。嫁到祁家后专心操持家务,一人担起祁家一家老小的吃和拉撒睡。
顺儿:祁瑞宣的儿子,祁家第四代。
妞子:祁瑞宣的女儿,顺儿的妹妹,祁家第四代。
小羊圈一号钱家
钱默吟:满怀浪漫的诗人,不爱与人交际,也不爱麻烦别人。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与三不五时上门的祁老人、祁瑞宣聊聊天。注重内在,所以不会花精神在打扮上,常常穿着一些二三十年前流行的服饰。喜好花艺以及所有的琴棋书画。不大懂得理财。
钱太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妇女,但是其不出门不是因为钱先生有什么传统观念,而是因为身为家长的钱先生相当不爱打扮,所以钱家的妇女也就不大好意思打扮得太招摇,久而久之,为了避免自惭形秽而就不出门了。
钱昆石:钱默吟的长子,教师,和祁瑞宣是同学。个性和其父相同,都爱琴棋书画,是个宁愿日子过得清寒些也不愿在学校多赚点钟点费的读书人。
钱仲石:钱默吟的次子,喜欢鼓捣些汽车相关的机械.在小说开始时便投身抗日行列。
小羊圈三号冠家
冠晓荷:曾在军阀时代当过地位不高,而油水颇丰的官.曾干过税务局长,头等县的县长,和某些省政府的小官儿。有两个太太和两个女儿。始终以为当官是种不需要专业知识,只需会交际.后来因为南京政府掌权而官运受阻,赋闲在家十多年,终日汲汲营营于认识权贵,希望有朝一日能因此官运亨通,一解十多年来的怨气。
冠大奶奶:大个子,五十多岁还专爱穿大红衣服,所以绰号叫做“大赤包”。为冠晓荷生了两个女儿,相当势利眼,嗜赌,终日怂恿其丈夫去结交巴结朋友。
尤桐芳:东北人,唱奉天大鼓出生的风尘女子.因为其出生,所以对小羊圈里一些从事低贱行业的街坊邻居有交多的照顾与同情。
冠晓荷当初是因为元配一直没有生儿子才娶了她,但是她的肚子却始终不争气,所以其在冠家的地位相卑微。但是因为某种穷苦人的骨气,她和冠大奶奶吵起架来却没有因此示弱,其气势反倒像是有十几个儿子在帮她称腰的样子.也因为地位不高,而和冠大奶奶那个不受宠的大女儿高第颇要好。
冠高第:冠晓荷和冠大奶奶的长女,因为长相较不好看而不受宠。常常被母亲嫌嫁不出去,因此始终幻想自己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来让大家对她刮目看.单恋着钱家的次子钱仲石。
冠招弟:冠晓荷和冠大奶奶的次女,长相极美,但是吃不了苦,与祁瑞全相好。
小羊圈二号李家
李四爷:急公好义的老好人,平时职业是帮人搬家的〝窝脖儿〞,还有偶尔会兼差做扛棺材的杠夫.他是二号院的屋主,也是个好房东。
李四爷的太太:与丈夫同样急公好义,但是视力不好.与李四爷育有一子。
小羊圈四号小杂院
孙七:替人剃头维生
小崔:拉车的“车把式”,喜欢与孙七斗嘴。平常疼爱老婆,但喝了酒之后就会变成家暴犯。
马老寡妇:与李四爷太太一样好心的老妇人,但是多了一份长年独立夫养外孙长大所导致的谨慎。
程长顺:马老寡妇的外孙,沿街播“转盘的话匣子”为业。
小羊圈六号小杂院
丁约翰:因为笃信基督就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假洋鬼子,在东交民巷的英国领事馆当柜台。
刘师傅:搭棚师傅,懂拳脚功夫,也会舞狮。
小文:民国元年元旦出生的末代侯爵,喜好各式戏曲和游戏,不好读书,所以识字不多.喜爱唱老生戏,据说嗓音颇有谭叫天之韵味,亦擅长琵琶与二胡。后因家道中落而沦做卖艺的,表面上是票友,但实际上是个拿“黑杵”的。有着钱清贵族的落落大方,和市井小民的识时务知好歹。
文若霞:小文的太太,面貌姣好,一个论唱、论做、论扮相都具专业水准的票友。常与丈夫两人一拉一唱地到处卖艺。
小羊圈七号大杂院
方六:黑毛儿.说相声的。
其他
常二爷:住在北京城郊外的老农夫,与祁家是世交.祁老人把父母祖坟的那块地赁了他,但并没有向他收多少地租,所以平常没事也会主动帮忙祁家整理看守祖坟。
金三爷:钱家大少奶奶的父亲,房屋中介,少年时练过梅花桩和形意拳,玩过石锁也摔过“私跤”,所以年老了却还壮得跟头牛一样。
陈野求:一个被八个孩子皮得走投无路的落魄知识分子,钱家老太太的弟弟。
近代小说排行榜四世同堂前十名
第一本《围城》作者:钱钟书
第二本《边城》作者:沈从文
第三本《四世同堂》作者:老舍
第四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作者:巴金
第五本《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第六本《子夜》作者:茅盾
第七本《雷雨》作者:曹禺
第八本《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
第九本《金粉世家》作者:张恨水
第十本《屈原》作者:郭沫若
世事同堂是谁写的
四世同四世同堂是老舍老舍先生的名篇,老舍字舍一焰名舒庆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四世同四世同堂是老舍老舍先生的名片,老舍字舍一焰名舒庆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生写了很多作品,例如骆驼祥子也是另一片,另一个名片
四世同堂原型是谁
《四世同堂》以一世居中山路真实的四世同堂现代家庭为范本,用雕塑艺术表现之,浓缩千年家庭伦理观,市井文化之温馨,呼应今日之和谐理念。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世同堂人家
别名 《四世同堂》
作者 杨奇瑞
艺术类型
雕塑
起源地
中山中路247号,西湖大道口
原型介绍
《四世同堂》的原型,是非常典型的一户杭州汪姓人家。这个家庭中,最年长的是吴儒珍老人,今年已87高龄,她从小住在杭州中山路的行宫前(现在的惠民路)西府局,家里经营过当时杭州城3大绸布庄之一的元泰绸布庄。如今汪家已有32位成员,现在大部分人还在中山路一带住着。这组32人雕像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拍全家福的情景。
有别于名人伟人的单色雕塑,四世同堂运用了国内罕见的彩色户外雕塑手法,塑像中汪家32人或坐或立,神态自若,结合老墙、老树、老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老舍《四世同堂》简介
春天好似不管人间有什么悲痛,又带着它的温暖与香色来到北平。地上与河里的冰很快的都化开,从河边与墙根都露出细的绿苗来。柳条上缀起鹅黄的碎点,大雁在空中排开队伍,长声的呼应着。一切都有了生意,只有北平的人还冻结在冰里。苦了小顺儿和妞子。这本是可以买几个模子,磕泥饽饽的好时候。用黄土泥磕好了泥人儿,泥饼儿,都放在小凳上,而后再从墙根采来叶儿还卷着的香草,摆在泥人儿的前面,就可以唱了呀:“泥泥饽饽,泥泥人儿耶,老头儿喝酒,不让人儿耶!”这该是多么得意的事呀!可是,妈妈不给钱买模子,而当挖到了香草以后,唱着“香香蒿子,辣辣罐儿耶”的时候,父亲也总是不高兴的说:“别嚷!别嚷!”他们不晓得妈妈近来为什么那样吝啬,连磕泥饽饽的模子也不给买。爸爸就更奇怪,老那么横虎子似的,说话就瞪眼。太爷爷本是他们的“救主”,可是近来他老人家也仿佛变了样子。在以前,每逢柳树发了绿的时候,他必定带着他们到护国寺去买赤包儿秧子,葫芦秧子,和什么小盆的“开不够”与各种花仔儿。今年,他连萝卜头,白菜脑袋,都没有种,更不用说是买花秧去了。爷爷不常回来,而且每次回来,都忘记给他们带点吃食。这时候不是正卖豌豆黄,爱窝窝,玫瑰枣儿,柿饼子,和天津萝卜么?怎么爷爷总说街上什么零吃也没有卖的呢?小顺儿告诉妹妹:“爷爷准是爱说瞎话!”祖母还是待他们很好,不过,她老是闹病,哼哼唧唧的不高兴。她常常念叨三叔,盼望他早早回来,可是当小顺儿自告奋勇,要去找三叔的时候,她又不准。小顺儿以为只要祖母准他去,他必定能把三叔找回来。他有把握!妞子也很想念三叔,也愿意陪着哥哥去找他。因为这个,他们小兄妹俩还常拌嘴。小顺儿说:“妞妞,你不能去!你不认识路!”妞子否认她不识路:“我连四牌楼,都认识!”一家子里,只有二叔满面红光的怪精神。可是,他也不是怎么老不回来。他只在新年的时候来过一次,大模大样的给太爷爷和祖母磕了头就走了,连一斤杂拌儿也没给他们俩买来。所以他们俩拒绝了给他磕头拜年,妈妈还直要打他们;臭二叔!胖二婶根本没有来过,大概是,他们猜想,肉太多了,走不动的缘故。最让他们羡慕的是冠家。看人家多么会过年!当妈妈不留神的时候,他们俩便偷偷的溜出去,在门口看热闹。哎呀,冠家来了多少漂亮的姑娘呀!每一个都打扮得那么花哨好看,小妞子都看呆了,嘴张着,半天也闭不上!她们不但穿得花哨,头和脸都打扮得漂亮,她们也都非常的活泼,大声的说着笑着,一点也不象妈妈那么愁眉苦眼的。她们到冠家来,手中都必拿着点礼物。小顺儿把食指含在口中,连连的吸气。小妞子“一、二、三,”的数着;她心中最大的数字是“十二”,一会儿她就数到了“十二个瓶子!十二包点心!十二个盒子!”她不由的发表了意见:“他们过年,有多少好吃的呀!”他们还看见一次,他们的胖婶子也拿着礼物到冠家去。他们最初以为她是给他们买来的好吃食,而跑过去叫她,她可是一声也没出便走进冠家去。因此,他们既羡慕冠家,也恨冠家――冠家夺去他们的好吃食。他们回家报告给妈妈:敢情胖婶子并不是胖得走不动,而是故意的不来看他们。妈妈低声的嘱咐他们,千万别对祖母和太爷爷说。他们不晓得这是为了什么,而只觉得妈妈太奇怪;难道胖二婶不是他们家的人么?难道她已经算是冠家的人了么?但是,妈妈的话是不好违抗的,他们只好把这件气人的事存在心里。小顺儿告诉妹妹:“咱们得听妈妈的话哟!”说完他象小大人似的点了点头,仿佛增长了学问似的。是的,小顺儿确是长了学问。你看,家中的大人们虽然不乐意听冠家的事,可是他们老嘀嘀咕咕的讲论钱家。钱家,他由大人的口中听到,已然只剩了一所空房子,钱少奶奶回了娘家,那位好养花的老头儿忽然不见了。他上哪儿去了呢?没有人知道。太爷爷没事儿就和爸爸嘀咕这回事。有一回,太爷爷居然为这个事而落了眼泪。小顺儿忙着躲开,大人们的泪是不喜欢教小孩子看见的。妈妈的泪不是每每落在厨房的炉子上么?更教小顺儿心里跳动而不敢说什么的事,是,听说钱家的空房子已被冠先生租了去,预备再租给日本人。日本人还没有搬了来,房屋可是正在修理――把窗子改矮,地上换木板好摆日本的“榻榻米”。小顺儿很想到一号去看看,又怕碰上日本人。他只好和了些黄土泥,教妹妹当泥瓦匠,建造小房子。他自己作监工的。无论妹妹把窗子盖得多么矮,他总要挑剔:“还太高!还太高!”他捏了个很小的泥人,也就有半寸高吧。“你看看,妹,日本人是矮子,只有这么高呀!”这个游戏又被妈妈禁止了。妈妈仿佛以为日本人不但不是那么矮,而且似乎还很可怕;她为将要和日本人作邻居,愁得什么似的。小顺儿看妈妈的神气不对,不便多问;他只命令妹妹把小泥屋子毁掉,他也把那个不到半寸高的泥人揉成了个小球,扔在门外。最使他们俩和全家伤心的是常二爷在城门洞里被日本人打了一顿,而且在瓮圈儿里罚跪。常二爷的生活是最有规律的,而且这规律是保持得那么久,倒好像他是大自然的一个钟摆,老那么有规律的摆动,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因此,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可是他自己似乎倒不觉得老迈;他的年纪仿佛专为给别人看的,象一座大钟那样给人们报告时间。因此,虽然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一升火就象砖窑似的屋子,穿的是破旧的衣裳,可是他,自青年到老年,老那么活泼结实,直象刚挖出来的一个红萝卜,虽然带着泥土,而鲜伶伶的可爱。每到元旦,他在夜半就迎了神,祭了祖,而后吃不知多少真正小磨香油拌的素馅饺子――他的那点猪肉必须留到大年初二祭完财神,才作一顿元宝汤的。吃过了素馅饺子,他必须熬一通夜。他不赌钱,也没有别的事情,但是他必须熬夜,为是教灶上老有火亮,贴在壁上的灶王爷面前老烧着一线高香。这是他的宗教。他并不信灶王爷与财神爷真有什么灵应,但是他愿屋中有点光亮与温暖。他买不起鞭炮,与成斤的大红烛,他只用一线高香与灶中的柴炭,迎接新年,希望新年与他的心地全是光明的。后半夜,他发困的时候,他会出去看一看天上的星;经凉风儿一吹,他便又有了精神。进来,他抓一把专为过年预备的铁蚕豆,把它们嚼得嘣嘣的响。他并不一定爱吃那些豆子,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天一亮,他勒一勒腰带,顺着小道儿去“逛”大钟寺。没有人这么早来逛庙,他自己也并不希望看见什么豆汁摊子,大糖葫芦,沙雁,风车与那些红男绿女。他只是为走这么几里地,看一眼那座古寺;只要那座庙还存在,世界仿佛就并没改了样,而他感到安全。看见了庙门,他便折回来,沿路去向亲戚朋友拜年。到十点钟左右,他回到家,吃点东西,便睡一个大觉。大年初二,很早的祭了财神,吃两三大碗馄饨,他便进城去拜年,祁家必是头一家。今年,他可是并没有到大钟寺去,也没到城里来拜年。他的世界变了,变得一点头脑也摸不着。夜里,远处老有枪声,有时候还打炮。他不知道是谁打谁,而心里老放不下去。象受了惊吓的小儿似的,睡着睡着他就猛的一下子吓醒。有的时候,他的和邻居的狗都拚命的叫,叫得使人心里发颤。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夜里又过兵来着!什么兵?是我们的,还是敌人的?没人知道。假若夜里睡不消停,白天他心里也不踏实。谣言很多。尽管他的门前是那么安静,可是只要过来一辆大车或一个行人,便带来一片谣言。有的说北苑来了多少敌兵,有的说西苑正修飞机场,有的说敌兵要抓几千名夫子,有的说沿着他门前的大道要修公路。抓夫?他的儿子正年轻力壮啊!他得设法把儿子藏起去。修公路?他的几亩田正在大道边上;不要多,只占去他二亩,他就受不了!他决定不能离开家门一步,他须黑天白日盯着他的儿子与田地!还有人说:日本人在西苑西北屠了两三个村子,因为那里窝藏着我们的游击队。这,常二爷想,不能是谣言;半夜里的枪声炮响不都是在西北么?他愿意相信我们还有游击队,敢和日本鬼子拼命。同时,他又怕自己的村子也教敌人给屠了。想想看吧,德胜门关厢的监狱不是被我们的游击队给砸开了么?他的家离德胜门也不过七八里路呀!屠村子是可能的!他不但听见,也亲眼看见了:顺着大道,有许多人从西北往城里去,他们都扶老携幼的,挑着或背着行李。他打听明白:这些人起码都是小康之家,家中有房子有地。他们把地象白给似的卖出去,放弃了房子,搬到城里去住。他们怕屠杀。这些人也告诉他:日本人将来不要地税,而是要粮食,连稻草与麦秆儿全要。你种多少地,收多少粮,日本人都派人来监视;你收粮,他拿走!你不种,他照样的要!你不交,他治死你!(第35章)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