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领域 > 世界人口70亿,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

世界人口70亿,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

  • 2023-05-02 12:52:52

世界人口70亿,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世界人口70亿和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世界人口70亿以及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好,人口却很少
  2.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
  3. 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
  4.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排序,分布区域在哪
  5. 深圳有多少人口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好,人口却很少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居世界第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之间有着浩瀚的海洋,因此发展出了与欧亚大陆截然不同的生态体系。随着近代殖民活动的加剧,很多来自欧亚大陆的动物来到澳洲,由于缺少天敌,一度泛滥成灾,比如兔子和野猪,对澳洲的生态体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澳洲政府不得不组织民间和政府的狩猎队以期限制这些动物的繁殖数量。

(澳大利亚人口多数分布在东南沿海)

可是与此相比,澳大利亚以7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只养育了240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之低,排在世界各个大洲末尾。为什么澳大利亚能够成为动物们的天堂,而人口数量却只有这么少呢?

风水上有个说法,权可一观:山主人丁水主财。一片相对独立的大陆,山势雄伟、水资源丰富一般都更容易孕育出来发达的文明。这可能与远古时期人类穴居有关,山地多,说明洞穴多。水主财就更容易理解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水意味着可以开展种植业、畜牧业,而且可以少生很多疾病。如喜马拉雅山隔开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和印度,都是有着发达的文明和众多人口的地区。

反观澳大利亚,它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大陆,只在东南一带有一些海拔在1000-2000米的山地,成为澳大利亚的分水岭。由于山地不高,又靠近沿海,积聚的水气降到地面汇成河流的长度都不长,水量也不丰,形成的流域面积也很小。因此,澳大利亚实际上也只有东南一角能够形成“有山、有水”的格局,且也属于薄地性质,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澳大利亚河流)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国土,约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虽然这些地方不能住人,但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山上的国家,其原因就是澳大利亚内陆贫瘠干旱地带却蕴藏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澳大利亚铁矿储量占世界第二位,各种矿产为澳大利亚带来大量的财富。

澳大利亚全国多数土地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统治下,高温少雨,而且澳大利亚境内又缺少高山峻岭等改变大气环流的地形,使得降雨量很小,澳大利亚全国平均年降雨量是462毫米,而且分布年份很不平均,有些年份只有126毫米,而且这些降雨量还是与东南和北部热带雨林地带平均得来的,因此扣除掉这些多寡不均的降水,澳大利亚内陆的降雨量就更为稀少了。

400毫米降雨量,又被称为15英寸等降雨量,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数据。

翻开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从中国东北到西南,这条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

该线的东南部是季风区,也就是受太平洋、大西洋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适宜种田;此线的西北部由于大山的阻挡,是夏季风吹不到的区域,也就是非季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多风,只能放牧。非季风区尽管也有少量的内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占压倒性优势的仍然是游牧经济。因此,这条线就成了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分界线,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线。

(中国的400毫米等雨量线)

历史上,中国几千年来游牧帝国与农业王朝之间的战争不断,就与这条等降雨线有关。如以此来论,中国胡焕庸线以西、以北的地区,面积大约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占总数的6%,大约有7000-8000万人。这也可以作为澳大利亚的理论人口潜力吧,人口再多生态环境又要被破坏了。

澳大利亚在18世纪末开始殖民,到现在仅仅只过了不到200年,人口已经到了2400多万,尤其是2000年时,澳大利亚只有1600万人,一代人不到已经增长了50%,这要放在中国或者印度,这样的人口增长率,已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澳大利亚如果想改变内陆地区草木不生的困境,有一个改天换地的办法,平地堆砌高山峻岭,人为改变气流方向,也改一改澳洲大陆的“风水”。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科技水平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朝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是平稳的

清初时,由于削藩和吴三桂打了一场局部战争。平定台湾时,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打斗也属于小战。另外还有平定边疆的骚乱等。

除了平定吴三桂时的困难大一点。其它的局部战争消耗不大,没有动摇到大清国的根基。

到了康熙帝的中年时期,天下太平,基本上就没仗可打了。此后接近二百年的时间,清朝的社会环境是平稳的。

满族是个游牧民族,靠弓马打下来的天下,对此历代皇帝的头脑里都很清醒。为了江山的稳固,历代皇帝们积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精励图治。因此,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

康熙就是个勤政皇帝的代表。

中原一带是主要的产粮区,但苦于黄河、淮河的泛滥成灾,经常颗粒无收。康熙曾派人治好了洪灾,为产粮区的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鸦片战争,清朝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是稳定的。这是有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

二,清朝在管理制度上取消了人头税

按人口纳税起源于商鞅变法。比如,家里有五口人就纳五个人的税。这项制度看似很公平,其实是极不合理的,执行起来后有很大的缺陷。

清代之前的明代也是釆用的这个制度。为什么说它是不合理的呢?你想,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种地的长工,谁的收入多?答案自然是地主的收入多。

大家收入不同,差别很大,在按人口一样去交税,结果穷的就越来越穷。难以糊口,自然也养不住孩子,也不想多生。

康熙之后的雍正就大胆地废除了这条人头税,并且生下了孩子还给田种。这相当于是鼓励生育,到了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三亿多了。

三,人口与科技水平也有关

人口增多,养活这么多人,需要吃的东西也多。这就要求同样的土地能多产出吃的东西来。

当时就引进了国外的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缓解了吃的危机。

关于种子的引进,还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说外国人想捉弄我们中国人,就故意送来了辣椒种子。

中国人种出辣椒后,一尝辣的吃不下去。有人想到了自然界中是一物降一物,试了很多东西后,发现豆类是辣椒的克星。

辣椒炒豆粒,辣椒炒豆腐这些菜就出现了。故事的真假已无可考据,却说明我们曾引进过外国的农作物种子。

高产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的紧张。

除了作物产量上的提高。清朝时的医疗水平也提高了,可以预防天花,西医也逐渐被引进,这些也导致人口生存率的提高。

到了道光年间,人口突破四亿。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均有关联。最根本的还是清朝时的社会制度,取消了历史上的人头税。

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

不少认为,美国经济滞胀始于1974年的石油危机。实际上,早在1969年滞胀特征就开始显现。当时尼克松政府为了应对通胀风险,实施了财政、货币双紧缩的政策。不料造成经济快速下滑,GDP增速1969年初还在5%左右,到1970年就快速降至零附近,经济增长几近停滞。但通货膨胀不降反升,通货膨胀率超过5%。

1971年-1973年,政府为了遏止经济恶化,放弃了双紧缩政策,转而采用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连续5次降息。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经济快速反弹,GDP增长一度超过5%,但通胀也一直维持在高位且上涨冲动明显。

1974-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断崖式下跌,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1%的可怕地步,这个时期美国进入了非常典型的滞胀时期,经济负增长,且通货膨胀率极高。

1976-1978年,卡特政府实行了减税政策,控制货币总量增长以抗击通胀,经济快速升温,通胀得到缓和,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都维持在5%附近,但通胀率还是高于GDP增速。也就是说,这两年美国经济增长还没物价跑得快。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粮食减产,物价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率最高达13.5%,经济很快下滑到负增长,滞胀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那么美国经济为什么会陷入这么被动的局面呢?我们可以从内外2个因素来分析:

外部因素

19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中东战争,两次战争都导致产油国大幅度缩减石油产量,国际油价因此暴涨,引发石油危机。这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美国也未能幸免。美国经济当时正处于通胀预期之中,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直接推高了通货膨胀。

在1970-1980这十年时间里,油价暴涨了30倍,美国的能源价格指数从1970年的2.8%上涨至1980年的30.9%。

石油价格上涨的同时,世界经济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意味着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美元遭遇持续贬值。

1975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也就是美元贬值,油价上涨。之后美元持续贬值,大大推动了油价的上涨。油价上涨导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常收支呈现庞大逆差,严重打击了出口制造业。

以上两个因素只是外部的影响,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和竞争力下滑才是发生滞涨的根本原因。

内部因素

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美国大量军用技术转移到民用市场,大量军人转业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国内的产能惯性十足。另外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以及援助日本政策,加上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全球汇率有利于美国商品输出,外部市场大大消化了国内产能,经济增长迅速。但到了1970年代,二战之后的技术红利、人口红利和国际市场红利都逐渐消退。

之前长时间的经济持续繁荣引发内热效应,通货膨胀在1965年后就开始酝酿。到1970年代,美国经济投资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产能严重过剩,大量设备闲置,传统产业如汽车、钢铁陷入衰退。

于是,美国在1970年代陷入一张高通胀、高失业、经济停滞的大网。

凯恩斯主义走下神坛

细究美国经济滞涨的根本原因,与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高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停滞不会同时存在,通货膨胀率增加,失业率就会降低,经济也会增长,而经济停滞、失业率增加时,通货膨胀率则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自从小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期间推行了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之后,凯恩斯主义一直占据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的主导地位。五六十年代,美国又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应对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在美国官方及经济学界的主流影响力具有很强的惯性。这种惯性在1970年代,具体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举棋不定的货币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和二战的作用下,美国政府对军工、汽车、钢铁、铁路、石油、基建等领域都实行了相对严格的管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活力和生产效率。

跟滞胀出现更直接的政府影响是尼克松政府对物价的管制。为了解决当时的通胀局面,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宣布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

1973年,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尼克松在6月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这对本已急剧攀升的通胀而言是灾难性的,价格管制加剧了商品的短缺和囤积居奇的行为,1974年管制取消后物价出现报复性反弹,而工资管制则导致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二战后,美国连续几届政府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这造成了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战后至1981年为止的36个财政年度,27个财政年度发生赤字。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年和1981年分别创下了694亿美元和7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970年至1979年的10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总计达5128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就业问题。美国人对高失业普遍感到恐惧。每一届总统选举,每一位候选人必打就业牌。

那么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凯恩斯的追随者、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找到了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理论,那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明的。菲利普斯通过英国的历史数据论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当失业率上涨,名义工资会下降,失业率下降,名义工资则上涨。

这在现实很容易理解,失业的人多了,市场上的劳动力富余,工作机会竞争激烈,公司就会降低工资,而失业人较少时,公司招人困难,就会提高工资待遇。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新古典综合派使用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提供凯恩斯主义式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如果想要降低失业率只要提高通货膨胀率即可。反过来,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难免在失业问题上作出牺牲。

这个理论简单、易懂,政治家一听就明白。于是政治诉求和经济理论完美结合,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了当时政府的常规武器。

整个六十年代政府都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解决就业为目标,而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

后来,通胀风险加剧时,尼克松政府一开始时执行了比较坚决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但因为经济下滑太快,政府货币政策又转向宽松,连续五次降息,释放了大量货币,与1974年石油涨价产生叠加效应,通货膨胀很快失控。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尤其是萨缪尔森等凯恩斯主义者都认为,高通胀不可能与高失业同时并存。所以,当美国陷入滞胀,出现高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停滞并存的局面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集体傻眼了。

当时的经济学家界掀起了一场大辩论、大反思、大创新,经济学从此进入了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时代。弗里德曼领导的货币主义,正是踩着菲利普斯曲线和凯恩斯主义的尸体,成功登上历史的舞台。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排序,分布区域在哪

第一名汉族

现有政权:中国新加坡

现有人口:中国约13亿,海外汉族约5000万

民族历史:超过5000年

巅峰时期:汉武帝时期唐前期北宋

历史影响:方块字四大发明丝绸瓷器茶叶儒家文化考试制度中医国画京剧……

历史名人:孔子老子孙子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蔡伦……

概述:汉族有如下历史业绩

一,汉字,汉字的历史持续性、表达力、使用人数,毫无疑问可使之被列为世界最伟大的文字。

二,汉族思想,以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为基础,从各个角度思考人生。作为一个民族,同时拥有数种体系完整的思想,足可证明该民族的智慧。

三,汉艺术文化。其中尤其以古体诗歌、唐宋诗词、中国画、中国建筑为代表,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感染力深刻,对人类文明贡献的量及持续性可称第一。

四,科学与技术。就时间上说汉族主导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西方几个世纪,就内容来说西方的技术都是以四大发明为基础。

五,所占有的社会财富。历史上曾占据世界gdp的80%。

六,战争能力,长期和世界最嗜血的游牧民族鏖战几千年并最终取得胜利

七,民族同化能力。汉族的同化能力,是人类文明历史第一名,入侵的外族只要进入汉地,不出百年便会被同化。

八,民族发展潜力。汉族智商仅次于犹太人就可以证明潜力无限,而且汉族人很勤劳。

第二位拉丁族

现有政权: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拉美诸国

现有人口:近8亿

民族历史:3000千年左右

巅峰期:罗马帝国时期,德国崛起之前的法国,大航海时代

历史名人:但丁、哥伦布,麦哲伦,拿破仑,卢梭,达芬奇,费马,笛卡儿,拉格朗日

历史影响:罗马文明地理大发现,发起文艺复兴,将天主教发扬光大,科技革命的重要参与者,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文学,艺术

概述:拉丁民族的性格偏外向,热情奔放,喜欢享受生活,多情浪漫甚至是自由散漫追求个性自由。

拉丁人善于用人一瞬间的直觉和灵感,来创造伟大的作品。

拉丁人天生的拖沓与混乱,但遇到跟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拉丁人很具有进攻性,喜欢选择高调闹事的方式以表达不满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重点谈谈法国人,其实法国各方面都是那几个拉丁国家的加强版

高调:喜欢选择用高调的方式表达不满或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法国从大革命时代一直到戴高乐上台政局都不太稳定。

高傲:这是法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几百年前是欧洲文化的领导者,出过那么多作家,哲学家和文化人物,不高傲也难(有点像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想着祖上的光辉灿烂,总是鄙视瞧不起白人)。

爱法语:认为法语世界最美,法国人对外国人还是比较礼貌的,而且也能成为不错的朋友,但是前提是必须说法语,哪怕法语说的不怎么地,至少在表面上还是很热情,如果你不会说法语,那么你永远也走不进法国人的圈子。

乡土气息:法国人的确怀有深深的乡土情结,城市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工作场所,一有机会就直奔乡下。奢侈品,时尚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工业(有的法国佬还很直白的说,就是骗外国傻瓜的工业品)。

第三位印度斯坦族

现有政权:印度

现有人口:约5.6亿

民族历史:3600年

巅峰期:孔雀王朝现在

历史影响:古印度文明瑜伽佛教印度教爱经《罗摩衍那》阿拉伯数字

历史名人:甘地泰戈尔阿育王释迦摩尼(在印度成道,圆寂)

我用印度斯坦族代表古印度文明

概述:印度斯坦族,印度主体民族。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天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甘地结合印度人不好战的特性发起了不合作运动,最终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数学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古印度北部是佛教发源地,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第四位斯拉夫族

现有政权:俄国,塞尔维亚,乌克兰,白俄,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波兰等

现有人口:约3亿

民族历史:1400年左右

巅峰期:16世纪—1991年

历史影响:社会主义政权文学参与工业革命反法西斯核心力量载人航天冷战击败拿破仑欧洲宪兵俄罗斯艺术

历史名人:列宁托尔斯泰普希金居里夫人特斯拉门捷列夫肖邦哥白尼朱可夫柴可夫斯基

概述:在欧洲三大语族中,斯拉夫人的语言分化是最小的,波兰人能听懂俄语,有着共同战斗的光荣历史,共同对付土耳其,对付拿破仑,对付奥匈,对付法西斯。。。在冷战时代,除了南斯拉夫,几乎所有的斯拉夫人都投奔到俄国门下,这是斯拉夫人最接近统一的时期。有很多人说阿拉伯人一盘散沙,其实跟斯拉夫人相比,这些民族已经很团结了,比如阿拉伯人有阿盟组织,有海合会,还一起支持巴勒斯坦,基本都不承认以色列。但是有着共同祖先的斯拉夫人,在当今世界是真正的四分五裂,一盘散沙!还有几对“世仇”,比如波兰与俄罗斯,比如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波兰人的近代史就是反抗俄国入侵的历史。

谈谈斯拉夫老大俄罗斯吧

俄罗斯是一个很独特的杂糅的民族,也许他有罗马的影子,有蒙古的影子,有维京的影子,但他们最终还是俄罗斯。从仅有几万人的莫斯科大公国开始,然后借助鞑靼人的支持,悄悄崛起,接受东罗马的思想,疯狂扩张,最终借着苏维埃,他达到了辉煌的顶峰,顶峰过后便是落寞。但至今仍是世界上疆域最广的国度,仅凭这一点,就不愧于此位。曾经很美,但毕竟辉煌已经落幕,未来,只有等着看了。

俄国立国以来,几乎每任君主,无论贤愚,都以近乎疯狂的信念扩张领土,积数百年之功,终成一大帝国,其后的苏联帝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1991年,苏联帝国轰然解体,直到普京上台俄罗斯复兴才初见端倪。

第五名盎格鲁.撒克逊族

现有政权:包括英国,美国(主体民族),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

现有人口:2.6亿左右

民族历史:约1500年

巅峰时期:18世纪-至今

历史影响:资产阶级制度、古典文化、引领历次科技革命、世界语言、全球化、自由的灯塔、打赢两次世界大战

历史名人:伊丽莎白莎士比亚、林肯,牛顿,华盛顿,罗斯福,瓦特(灿若群星)

概述:英格兰的形成夹杂了侵略,其壮大也伴随着侵略。从盎格鲁人到诺曼人,他们入侵的同时也形成英格兰人。后来,英格兰摇身一变,先融合同化了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然后巧妙地运用合纵连横打败了众欧洲列强,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洋上所向披靡,米字旗插遍全球。现在虽然大英帝国已经解体,但他留下的遗产实在太多了,加拿大,美利坚,澳大利亚……就算他们有幸形成新的民族,也永远割不断和英格兰的联系。尤其是现在的美国已经完全接过了大英帝国的旗帜。

第六位阿拉伯族

现有政权: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总面积约1340万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约2.3亿

民族历史:约1500年

历史贡献:留下了世界第二大宗教翻译希腊文,拉丁文和波斯文书籍传播了东西方的文明7-11世纪世界科学的最高水准

鼎盛时期:公元7世纪-11世纪

历史名人:默罕默德阿里伊本奎拉

在说出他们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会心中一颤,起码这些国家的人都在说同一种语言,而这个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语之一。这个民族的崛起如同梦幻,好像旋风一样瞬时便将东罗马和波斯搞定,但后来,它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到如今的分裂状态,对他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对其他与其接触的民族,又不可不为一种幸运。阿拉伯人辉煌的时候,旗帜甚至比欧美更加响亮,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他的未来到底如何,也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了。

第七位突厥族

现有政权: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现有人口:约1.7亿

民族历史:2200千年左右

巅峰期:突厥汗国奥斯曼帝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尔帝国塞尔柱帝国后晋

历史名人:帖木儿石敬瑭穆罕默德二世苏莱曼大帝凯末尔安禄山

历史影响:灭亡东罗马帝国,威胁欧洲,蒙古帝国的主力部队,促进了东西文明交流,完成印度统一,近行宗教世俗化改革,安史之乱。

概述:历史上的突厥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若干个政权,隋唐时期与中国国交集甚多,虽然是北方游牧民族里第一个创造文字的民族,但比起中原和西欧文化依然显得落后,由于文化和宗教的束缚,最终纷纷退出了大国的舞台。长期只有土耳其一个突厥国家,北方的融入了俄罗斯,南方的融入了印度,中亚各国则到90年代才获取独立。

现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中亚各国和土耳其,土耳其和哈萨克,土库曼都以突厥直系后裔自居

突厥人的长相分化也很大,有的很像汉人,有的很像白人

蒙古族人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突厥后裔

第八名日耳曼族(北欧人另算)

现有政权: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以及相当部分美国人

现有人口:约1.6亿

巅峰期:公元5世纪17世纪的荷兰。1871-1918的德国。

民族历史:2500年左右

历史影响:灭亡罗马,引领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一只股票,现代商业银行和保险制度。维也纳乐派,新教。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科学界的中坚力量

历史名人:艾森豪威尔,贝多芬,梵高,莱布尼茨,西门子,希特勒,爱迪生,马丁路德

概述: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思考的民族;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日耳曼人: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普通人贪逸恶劳的本能,有教育的人不愿意劳动的可笑的虚荣,都被日耳曼人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理性克服了。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人的权利义务要受到家庭和氏族的制约。规定氏族全体成员无论居住何地,都必须遵守本氏族的法律,即所谓“属人主义”。二战期间保卢斯没有自杀就被视为不遵守日尔曼人的法律,普鲁士时代就留下来的传统,元帅不能投降,必须战死殉国。

日耳曼族是世界上最讲秩序和纪律的两个民族之一,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日耳曼人都会自觉遵守;许多情况下,日耳曼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

日耳曼人形成一个统一大国的时间较晚,为了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欧洲历史上日耳曼人从罗马帝国到二战,不是用哲学拷问欧洲,就用战争拷打欧洲。

现在的日耳曼人早已洗心革面,彻底走上了和解的道路

第九位和族

现有政权:日本

现有人口:约1.29亿(日本本土约1.26亿)

民族历史:2600年左右

巅峰时期:1895-1942

历史名人:丰臣秀吉,东乡平八郎,明治天皇,松下幸之助,坂本龙马织田信长

历史影响:享誉世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文化,开启了东南亚的解放之路,日俄战争,二战,动漫

概述:大和族是由古代日本众多的部落和东北亚迁徙来的民族及古代中国江南地区移民融合演变而成。日本只有一个民族就是大和族。日本人崇拜强者,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极快,很有纪律性。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最后总被美国一拳打趴。二战后重新崛起,80年代以后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二元性。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描述: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族往哪个方向走主要看你往哪个方向引导他们。

第十位波斯族

现有政权:伊朗塔吉克

现有人口:6300万左右

民族历史:约2500年

历史影响:发明了砖第一个横跨三洲的帝国将纸引进西方首创了行省制,

历史名人:居鲁士大流士

概述:波斯人从开始的征服,进而占领亚述、埃及等地始,到攻击希腊,再被亚历山大所冲击,再到与罗马争雄,它看上去那么孔武有力。只是阿拉伯如同海洋一样,淹没了波斯,让波斯不得不带上它的印记。伊朗的国语依然是波斯语,但在臣服中不得不接受别的思想,虽然相对的波斯化。和其他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民族不一样的是,波斯人在历史上的辉煌要更加灿烂,所以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随后,突厥人和蒙古人的铁蹄又踏没了这里,但波斯终究还是浮出来了,从那些摆脱哈里发的小国开始,从推翻帖木儿开始,他们又建立了一个大帝国。近代的伊朗分别被沙俄,英国,美国把持过政局,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独立自主。

深圳有多少人口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年来深圳人口出生状况、人口密度以及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出生率:2017年高达25.45‰

与外来人口比重高,户籍人口比重低相伴而生的是深圳的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2018年1月21日上午深圳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出席记者会。在会上,陈如桂指出,作为一座超大城市,近年来深圳一直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奋斗者,目前深圳的人口总体比较年轻,平均年龄约33岁,正处于生育高峰。

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深圳的人口出生率自2001年起就处于高位,在2017年甚至达到了25.45‰,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2.43‰,北京的只有9.06‰

新生人口:2017年达11.66万人

由于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处于生育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深圳的人口出生率持续攀升,人口出生数也是屡创新高。在2017年,深圳的人口出生数达到了116564人。

就绝对值来看,这个数据并不高,但是若考虑人口基数,则深圳的新生人口比重就非常高。以2017年为例,在这一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225.32万人,出生人口116564人;而上海在2017年的人口为深圳的近两倍,达2418万人,出生人口则只有19.7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00人

就面积来看,深圳的行政面积仅为1996.85平方公里,与北京、上海和广州不可同日而语。假定将深圳作为一个标准单位,那么北京大概相当于8.2个深圳、上海相当于3.2个深圳,而广州相当于3.7个深圳。

但就常住人口而言,深圳虽是最少,但也广州已相差不大,因此在四个城市中,深圳的人口密度最大,在2018年该地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5962人,而在北京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324人。

人口趋势:2020预期1480万人

截至目前,深圳没有明显的人口控制政策。

但根据《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深圳和广州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规划指出,要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其中,广州、深圳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人口向新区、郊区适度集聚,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根据2017年1月份发布《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在册户籍人口550人,常住人口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达到30%,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新增病床数25500张,新增养老床位数3000张,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0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35万套。

其中,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到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8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0万人左右;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分类分步推进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落实国家“异地高考”改革要求,合理调整中考政策。规划还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支持政策,扩大普惠园数量和覆盖面,到2020年,新增幼儿园学位10万个,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80%

按照过去三年深圳的人口增速,202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应能维持在1480万人以内。在这之后,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深圳可能会像北京和上海一样施行严格的控人政策,其中人口较为密集的福田区和罗湖区可能也会面临北京一样的政策疏导。但是,由于深圳的户籍人口比重仍只有30%左右,预计未来几年落户政策仍将宽松

文章分享结束,世界人口70亿和美国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滞涨”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