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领域 > 杨贵妃与安禄山(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杨贵妃与安禄山(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 2023-05-02 12:42:38

杨贵妃与安禄山(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杨贵妃与安禄山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为何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
  2.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大军为何如此强悍
  3. 新任宰相职位的杨国忠,为何一心想除去战功卓著的安禄山
  4. 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 唐玄宗时期武将没人了吗,为什么让安禄山一个人兼任多个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为何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

旗号就是个幌子。安禄山本就是颗破坏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杨国忠只不过是倒火索而己。安禄山,这个弱则伏强则叛的逆胡,条件成熟时必反无疑。

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怠倦朝政,权相李林甫当政,结党营私,罢黜贤才。致使唐王朝内部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使府兵制遭到破坏,在此情况下,节度使势力坐大,其中安禄山身兼平庐、范阳丶河东三镇节度使,集兵权、财权、行政权、人事权于一身。

安禄山,其父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族人。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因为溜须拍马有一套,受到玄宗恩宠,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安禄山看到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思作为,于是阴生叛逆之心,伺机灭唐而坐天下。他一面常常向玄宗进贡财物,并总是说“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骗取玄宗的信任;另一面却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叛。安禄山在范阳修筑了一座雄武城,用来收藏兵器和粮食,还大量招兵买马扩充军队,收编北方胡族的降兵,又从中挑选骁勇善战的青年八千人做亲兵,畜养高大健壮的战马几万匹。他用胡将代替汉将,而且收用一些汉族士人,为其出谋画策。

就当时而言,虽然李林甫把持朝政,但为人还是颇有些手段,安禄山和杨国忠等人虽说深受唐玄宗恩宠,但李林甫依然能将安禄山和杨国忠等人牢牢地抓在手里,尤其是安禄山,对李林甫或多或少,有三分畏惧。尽管当时安禄山羽翼己丰,但他表面上还是装出了死忠的样子。所以说总体上还是维持住了朝廷的稳定。

但是李林甫死后,位置被杨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取代。本来杨国忠与安禄山就有矛盾,在大肆打击异己的同时,也没有放过安禄山,于是建议唐玄宗要削减有些节度使的权限,防止拥兵自众和图谋不轨。因而这就给了己经准备充足的安禄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机不可失,安禄山这只被大唐养肥的异域野兽在回到辖地后,便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联合另一个节度使史思明发动了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大军为何如此强悍

唐代营州枊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安禄山在对东北各族的战争中,立下军功,受到唐玄宗的重视,以一身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控制了经济文化素称发达的河北和河东地区。他不断招兵买马,积聚钱粮。奏请提升许多胡人为大将,延请不得志的汉族地主做幕僚。

天宝十二年(755年)冬,安禄山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虚,宰相杨国忠为人民痛恨的机会,从范阳起兵反叛,带领所部由同罗,奚,契丹和室韦人组成的军队共十五万人南下,欲推翻唐的统治。

安禄山的军队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渡过黄河,进到洛阳附近。唐玄宗命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抵御,又在长安募集市井子弟和无业游徒,与原有少量唐军共五万人,由高仙芝带领,屯驻陕州。这些人没受过军事训练,在武牢关和洛阳城下接连打败仗。

唐玄宗杀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哥舒翰为统帅,后仍败,丢潼关,长安震动。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人民纷纷反抗。叛军遭受挫折,内部矛盾加深,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唐军集中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的军队,又借回纥兵,夺回了长安和洛阳。直到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才被平息。

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是因为唐王朝承平日久,唐玄宗宠信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不理朝政。唐诗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再加上唐王朝疏于防范等,致使安禄山坐大,终于酿成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新任宰相职位的杨国忠,为何一心想除去战功卓著的安禄山

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仇恨,其实说到底就是“权力”二字,杨国忠虽然在妹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支持下扳倒了老谋深算的李林甫,接替了他的右相大位,成为了唐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混混出身的杨国忠,论其心机谋略却完全比不上正经贵族出身的李林甫。

在李林甫大权独揽时,由于自己是武惠妃一党,所以极力推武惠妃的亲生儿子寿王李瑁上位,可当时在太子之位上坐着的是嫡子李亨,他在朝中受到了正统儒家势力的拥护,在外部更是有手握四镇节度使大权的王忠嗣的支持。

在朝中的势力李林甫尚可制衡,但在外部就很难了,加上唐玄宗早年改建兵制,将武周时期已经名存实亡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再经玄宗多年的大力放权之后,此时的唐朝已经是内轻外重,镇守帝国边疆的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央军队。

尤其是王忠嗣,他出身将门,乃名将王海滨之子,因其在镇守边境接连击破突厥、回鹘、契丹、吐蕃等外族势力,得到了唐玄宗的器重,一口气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大重镇全部交给他,在北、西两方对帝都长安呈包围之势,其兵力比全盛时的安禄山也不遑多让。

王忠嗣的军事力量最让李林甫忌惮,他不倒则太子李亨的地位稳如泰山,为了制衡王忠嗣,所以李林甫大力提拔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在外部与其形成制衡,而唐玄宗因在石堡城一战与王忠嗣起了纷争,唐玄宗要求王忠嗣尽快夺回石堡城,但王忠嗣以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准确的缓攻对策,让唐玄宗十分不满。

在李林甫的运作下,王忠嗣被召入朝廷,差点被迫害至死,最后在部下哥舒翰的请求下,唐玄宗才勉强免去王忠嗣的死刑,贬为汉东太守,而他所掌管的四镇,则被分割给了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安禄山族兄)等人,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了李林甫阴谋夺嫡的强大助力。

没了王忠嗣的外援,李林甫加快了对太子李亨的迫害,可当时朝中尚有张等重臣的保护,李亨也越加谨慎,事事小心,始终没让李林甫得逞,到了天宝十年,太子李亨有了后代,让其地位稳固了不少,李林甫阴谋未成,又重病在身,一急之下就呜呼哀哉了,接任的杨国忠则本事不大,但一直在效仿李林甫的行径。

当初李林甫上位时,就陷害了名相张九龄、李适之等太子支持者,达到自己一手遮天的局面,到了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又联合了朝中心腹和安禄山,诬陷李林甫谋反,让唐玄宗流放李家和李党,杨国忠乘机安排自己的人入主中央,成为了第二个李林甫。

同样的,除了朝廷之外,杨国忠也需要在外部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支持力量,以便日后妹妹杨玉环生下皇子后,由他来继承帝位,当年对付王忠嗣,李林甫看中了当时地位不显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到了杨国忠时期,因为安禄山已经成为最强大的地区力量,再拉拢也没用了,于是杨国忠看中了原王忠嗣的部下、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

哥舒翰和安禄山虽然都是胡人出身,但因为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的关系,两人之间貌合神离,唐玄宗居中调停了多次也未见成效,到最后甚至安禄山在皇帝亲设和头酒的宴会上,破口大骂哥舒翰为“突厥杂种”,哥舒翰虽按住怒火,但两人间的关系至此完全无法修复,这就给了急于求成的杨国忠钻了空子。

杨国忠炒着李林甫的冷饭,劝唐玄宗将河西节度的位置一并割给哥舒翰,把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另封他处,言下之意就是要哥舒翰身兼两镇,与身兼三镇的安禄山抗衡,削弱安禄山的力量,唐玄宗此时也有压制安禄山之意,就听了杨国忠的建议,割了河西给哥舒翰,把安思顺调往朔方去了。

移走了安思顺后,杨国忠就开始借哥舒翰之力对付安禄山,他急功近利,不像李林甫那样稳重,慢慢剥走王忠嗣的军权,反而一上来就指名道姓,说安禄山谋反,让唐玄宗召他进京,暗中又散布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设鸿门宴之类的谣言,企图挑拨唐玄宗和安禄山之间的互相猜忌,逼反安禄山。

可两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安禄山在长安遍布耳目,老早就收到了这些消息,所以有恃无恐地前往京师赴宴,唐玄宗更是心清,他是懒了,不是傻了,杨国忠是个不折不扣的庸才,安禄山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奴才,两人互相制衡反而能保住自己的权力,任何一方的独大都会危害到李唐的江山。

尤其是杨国忠利令智昏,居然要求唐玄宗让安禄山入朝为相,另派人去接替他的三镇,要是让杨国忠得逞的话,那杨国忠加上三镇、哥舒翰,等于一人独揽朝野,手握五镇兵力,这江山要改天换日也就是瞬息之间了,所以对于杨国忠多次“诬陷”安禄山造反的情况,始终是糊弄了事,要求杨国忠不要再管安禄山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安禄山绝对是一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唯一的遗憾就是失败了。如果不是安禄山重病被杀,只要安禄山再活个一年半载,立好太子,半世英明的李隆基就是大唐末代君主,只能说,遗憾了,别说安禄山的胡人,大唐皇帝也是胡人,还是“大野氏”呢。下面我们仔细说说,这位没成事的半路英豪。

公元703年正月初一,大唐突厥部粟特族有一个女巫(就是医师)阿史德氏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小孩姓康,名阿荦山。按照今天的地图来看,安禄山是辽宁省朝阳市人。安禄山的幼年很不幸,不到七岁的年纪父亲就去世了,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康阿荦山也就就此改汉名,安禄山。这个名字注定让大唐不寒而立。需要指明的是,安禄山的天生个大胖子。但这丝毫不影响安禄山日常行为。

少年和青年的安禄山肯定没有受到任何系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处于放养的状态,打架斗殴自然不可避免,由于身处多民族混居之地,安禄山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安禄山居然精通九个民族的语言,安禄山年长以后干过诸市牙郎,也就相当于现在市场的管理人,安禄山生长环境和他工作的地方,让他养成了察言观色能言善辩的本事,头脑灵活心思灵动成为安禄山最大特点,原本就想这样过一辈子的安禄山在他30岁的时候,遇见了人生中最重大转折点。他遇见了他影响他一生的贵人,当然这个人既然是安禄山贵人,那就是大唐罪人。此人叫张守珪,当时是幽州节度使。当地驻军最高司令长官。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节度使,安禄山因为偷窃被抓住,张守珪亲自则问安禄山,准备乱棍打死,安禄山活命心切高声大喊:“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安禄山长的白白胖胖,很有喜感,挺会讲话,一时意动就放了他。而且让他成为自己身边的亲兵,日后如果张守珪知道安禄山有会惹出那么大祸乱,不知作何感想。随着安禄山立了几次军功,成为了低级军官了。出身市井的安禄山很会察言观色,又加上军功显著,张守珪将安禄山提升为偏将,然后收为养子。这实际上就是张守珪在培养自己政治实力,而安禄山也通过张守珪来学习和大唐的先进的军事,经济和国家制度。

公元736年,已经33岁的平卢将军安禄山出征讨伐契丹失败,张守珪居然上表要求朝廷处死安禄山,是大义灭亲还是看出安禄山不地道。但也许安禄山职务太低,此时的李隆基正和儿媳妇你侬我侬,心情正好李隆基就此放过了安禄山,这是上天给的李隆基一次机会,可惜李隆基放过了,而张守珪却因虚报军功,贬为括州刺史。他的职务也被他的干儿子安禄山取代。

逃过一劫的安禄山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井出身并当过市场管理员的安禄山自然深知银子的妙用,就此安禄山开始拼命的花钱,长安城里的高官说没有收过安禄山银子的几乎没有,谁不收安禄山的银子跟你急。这样的好同志谁不喜欢,在银子的推积之下,安禄山的职位也就越来越高了。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此后可以直接给皇帝打报告了。两年以后,安禄山兼任任范阳节度。在这次入朝的时候,安禄山认了一个干妈一杨玉环。从此以后,安禄山对杨玉环念念不不忘,而安禄山走后,25岁的杨玉环给41岁安禄山洗澡的“绯闻”就传了出来,而安禄山给长安朝臣的印象的就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胖子,而这恰恰是狡黠的安禄山所伪装的印象。

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第三次入长安拜唐玄宗,这一次他兼任河东节度使,他的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管经济),小儿子安庆绪,任鸿胪卿(管外交)。安庆宗又娶皇太子的女儿为妻。此时是安禄山已经三百多斤。即便如此,安禄山居然可以挑胡旋舞,单腿为轴旋转360度,想想都惊人,也是这次入朝,让安禄山彻底看清这些长安权贵的底细。天宝十四年(755年)。52岁的安禄山正式起兵造反,仅仅一个多月就攻克洛阳,直抵长安,七十多岁李隆基只有出逃。安禄山则在洛阳称帝,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

安禄山从一个小混混到开国皇帝,能力不可谓不高。随即用二十年成为大唐最大的军事将领,节制三地节度使,可谓大器晚成。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好身体,儿子又不争气,大业未成,最后败亡。真是有点可惜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唐玄宗时期武将没人了吗,为什么让安禄山一个人兼任多个节度使

谢谢邀请。

一句话:玄宗喜欢。

在专制时代,一个人见用与否,完全取决于主要领导的好恶。就像相声里的那句谑语: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那么,安禄山是如何博得李隆基的宠爱和信任、并得到朝臣的一致认可,完成“独领三镇”伟业的呢?

一、李隆基的视角

天宝元年是大唐国运的分水岭,是李隆基执政的分水岭,也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之前,他知人善任、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之后,他忠奸不辨、刚愎自用、耽于享乐。

先说一下“忠奸不辨”。李林甫就不用说了,仅“独相十九年”这一条,就足以秒杀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名相。而对于安禄山,不用说之前的一系列反状,即使当叛军打到洛阳的时候,李隆基还一直认为:禄山是个好同志!

再说刚愎自用。从“唐隆政变”到“先天政变”到“开元盛世”再到天宝初年,李隆基几乎没有犯过明显的错误,这让他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犯错误,并且将一直英明下去。于是,从此他再也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名相张九龄和名将王忠嗣都是由此被疏远和弃用。

最后说“耽于享乐”。李林甫独相是一个信号:他自认为已经把帝国从内到外打造成了金刚不坏之身,以后只需要一个听话的管家打理一下就行了。于是,“林甫奏太平无事,以巳时还第,机务填委,皆决于私家。”而李隆基则整天拉着杨玉环,泡泡温泉、吃吃荔枝、开开party。

这三个方面彻底蒙蔽堵塞了李隆基的视听。发生在天宝九年和十年的两次征讨南蛮閤罗凤的战争最说明问题。因为南蛮质子私自逃跑,李隆基大怒,两年内,由杨国忠先后派鲜于仲通和李宓两次讨伐,结果大败亏输,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然而,杨国忠却都隐瞒实情,把大败说成大胜(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因为杨国忠正大受其宠,所以竟然没人敢和玄宗揭发这件事(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冤毒,无敢言者)。

二、安禄山的个人因素

平心而论,安禄山确实有两把刷子。

有胆。开元二十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安禄山因偷羊被捕,将要被杀的时候,他大喊道:“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结果张守珪见其相貌异常(肥白),竟“壮其言而释之”。这一点与前辈韩信、李靖如出一辙。

有勇。“令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二十八年,为平卢兵马使”。

有心机。杨国忠善于揣摩上意,并以此上位(上春秋高,意有所爱恶,国忠探知其情,动契所欲)。在这一点上,安禄山也不遑多让。他拜杨玉环为母,每次晋见,都是先拜杨玉环后拜李隆基。玄宗很奇怪,询问原因,安禄山憨憨地回答说:俺是胡人,先知有母后知有父(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大悦”。不仅如此,晚年的安禄山很胖,重三百三十斤,走路都得别人搀着。但是一到李隆基跟前,就像打了鸡血,“作胡旋舞,疾如风焉”。于是,“玄宗益宠之”。

三、朝臣的助攻

李林甫。“十载,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俄兼单于副大都护”,也就是说,李林甫以宰相并遥领朔方节度使。而以节度使入相,在开元年间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等人都是如此。李林甫想独霸宰执,就得堵住原来节度使入相之路。于是对玄宗建议道:文人为将,都贪生怕死,不如用寒族和胡人,因为胡人善战有勇,寒族无法结党,“帝以为然”。从那以后,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皆专任大将”,后来安禄山作乱,就是因为专任大将、统兵太久的缘故。

杨国忠。玄宗一朝,独相的只有两个人,除了李林甫,就是杨国忠。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杨国忠的受宠程度。但是,就这么受宠的一个宰相,当他说安禄山坏话的时候,李隆基竟愣是不信(时安禄山恩宠特深,总握兵柄,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上不之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杨国忠铁了心要把安禄山扳倒,“屡奏禄山必反”。天宝十三载正月,安禄山晋见,哭着对玄宗说:我是胡人,不识字,皇上经常越级提拔我,结果遭到杨国忠嫉妒,一直想置我于死地。这么一闹,李隆基不仅没把安禄山怎么着,反而“益亲厚之”,又把他擢升为左仆射后才让他回去。不仅如此,此后再有人说安禄山谋反,李隆基就把这个人绑送给安禄山(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越告越信任、越升官,这是杨国忠所始料未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步伐。

其他朝臣。除了李、杨二人,其他人的神助攻更让安禄山水涨船高。“(安禄山)性巧黠,人多誉之……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贿赂,黜陟使席建侯也说安禄山公直无私;裴宽因安禄山接替离职,而李林甫也正一味地迎合玄宗,他们都一起说安禄山的好话。“十二载,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得其贿赂,盛言其忠”。这些人都是玄宗所信任的,所以,他更坚信安禄山是好同志。

四、对祖制的破坏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国家武德、贞观已来,蕃将如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专委大将之任,多以重臣领使以制之”。

其实,为了防止武将携兵自重,唐初就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防范措施,比如“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不专任,而且还“以重臣领使以制之”。但是,这些政策到玄宗时就全被破坏了,像前面提到的李林甫就遥领朔方节度使,名将王忠嗣兼任四镇,而安禄山更是在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任上达十一年之久,“十载入朝,又求为河东节度,因拜之”,其势力盘根错节且根深蒂固,让他形成了充分的造反底气。

所以,安禄山能兼任三镇节度使,并不是因为大唐无人可用,也不是因为安禄山能力过人,而是李隆基昏聩的结果,是李林甫等人对原有体制破坏的结果。而由此引发的“安史之乱”,实属玄宗君臣咎由自取!

文章分享结束,杨贵妃与安禄山和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