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之死 张居正的儿子
- 2023-05-01 17:28:17
大家好,张居正之死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张居正的儿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张居正之死和张居正的儿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王阳明死的时候张居正出声了吗
没有出声。
王阳明和张居正两人都是明朝人,但不是同一个时代的。
王阳明是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剿匪平乱,建立功勋,他的名言是: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对后世影响较大。
张居正生于1525年5月26日卒于1582年7月9日。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特别是推行一条鞭法,对明朝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
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是不是坏人为什么
良臣巨辅匤世奇才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惊世伟才的贤相奇宰。张居正是继商君和王安石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独聚慧哏且中时鳖,推行一条鞭法,丰盈了财政收入使国泰民安,天下百业兴旺,大明王朝有了中兴强盛的势夫。他和李太后,冯保三位一体内修仁孝外有猛将,李成梁,戚继光大将军,哒哒十余年未敢入边掠夺,可谓功高盖世。但由于权宰巨辅执政过于严苛冷俊无情,在推行新政中得罪了王公大臣皇氏权贵和资产阶级土毫烈绅的土地收入权益,惹的墙倒众人推,鼓烂万人击成为众失之地,在其父去世后归乡丁忧守制,不几年积劳成疾而仙逝令人窒息悲哀。他若多活上十余年大明帝国必强大久立于世,可惜不知感恩的万历皇帝,由于内心扭屈从小被压制管教,一朝得释反转成祸,仅一反常态对张居正反攻倒算罢爵严肃打击。使气象万千的大明王朝一落千丈积重难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张居正在建立伟大政绩的同时有又以叶障目的劣行。不可以好坏评之,无愧于封建社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者勤政爱民的万世师表。
北宋一代忠臣寇准和明朝一代名臣张居正谁更凄凉
寇准和张居正都是历史名相,寇准生活在宋代,张居正生活在明代。二人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作为朝廷重臣,风格还是有些区别,寇准直而刚,张居正稳而和。如果要说两个的结局谁更凄惨,我个人认为是张居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对他们做下比较。
1、人物生平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公元980年中进士后,被授为大理评事及巴东、成安县令。由于其敢于直谏,得到宋太祖赵匡胤欣赏,提拔为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后来到工部、刑部、兵部等部门担任要职,公元1004年任宰相。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今湖北省荆州人,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公元1547中进士。后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首辅。
这两人都是科举入仕,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干到宰相的位置。
2、仕途历程
公元980年,19岁的寇准就一举成名,考中进士,去巴东做了县令,随后改任成安县令,不久升任盐铁判官。公元989年,寇准上奏,陈述许多弊政,难听的话太多,宋太宗实在受不了,宣布退朝,起身想离去,寇准却拉住宋太宗的衣袍,不知他何来的勇气,这一行为彻底降伏了宋太宗,因此太宗把寇准比作魏征。
寇准后来在王淮的受贿案中,坚持依法处理,深得宋太宗的信任,于是平步青云,任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等,直接参与朝政。后被张逊陷害,被贬青州,此时的宋太祖已经离不开寇准了,次年就把寇准调回了京城。
张居正第一次乡试落榜,但他却得到了到湖广巡抚顾璘的欣赏,23岁时张居正中进士,随后授于庶吉士,开始进入官场,他的老师便是徐阶,徐阶对张居正的栽培,让张居正如沫春风,随后张居正在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几人之间周璇。
张居正由老师徐阶推荐成为了万历的老师,正因为这一关系,张居正在万历年间有足够的权力进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3、主要政绩
寇准:积极主张痛击辽兵,并奏请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辽兵提出议和,寇准反对议和无效,于是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订立使得宋辽边境没有了战事,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张居正:万历时期张居正任首辅,大力推行改革,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经济上实行‘’一条鞭发‘’,张居正的改革使得政令畅通,经济繁荣。由于张居正的改革让万历年间出现了中兴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在历史功绩方面,张居正明显要比寇准功劳大。
4、人生晚景
寇准一生遇到不少小人,他与刘皇后因为太子监国的事,被张演告发,寇准被贬,本来此事已经够倒霉的,没想到又出来一个杨崇勋和丁谓,诬告寇准和人密谋。可怜的寇准,被流放雷州。1023年9月,寇准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由于没有钱财,寇准寄埋在洛阳巩县。后来宋仁宗为寇凖平反,恢复名誉和官爵,谥号“忠愍”。
公元1582年6月,张居正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58岁,万历皇帝追赠上柱国,谥文忠。可张居正死后没有多久,就被万历下诏抄家,两个儿子也自杀身亡,最悲惨的是万历皇帝竟然想开棺鞭尸,可见其有多痛恨张居正,张居正的家人全部流放。直到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才被恢复名爵。
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寇准和张居正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人臣之极,寇准最后病死雷州,张居正却是死在首辅的位置上,但死后的遭遇比寇准更惨。
张居正的儿子
张居正有6个儿子,长子敬修,进士及第授礼部主事;次子嗣修,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子懋修,状元及第;四子简修,锦衣卫指挥同知;五子允修,尚宝司司丞,只有六子静修年纪尚幼未授职司。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的第四天,被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其中,被抄家后张居正,长子自尽,次子和三子被充军;老四被削职为民;老五死于明末的农民起义,相传六子后来隐居江苏。
张居正的后裔名人辈出。如《荆楚研究杂记》记载的明代荆州英烈、抗清英雄张同敞;著名考古学家张圣奘也是张居正的后裔,是其第廿代孙。
目前,张居正后裔在全国的太岳宗亲有3000多人。
张居正家族
张居正祖上是朱元璋的同乡旧部,家族世代从军。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脱离军籍后,毕竟还是功臣的后代,有头有脸的门户。光宗耀祖,振兴门楣,这中国传统的使命,理应刻在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而对于当时的大多数民众来说,刻苦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是实现这种伟大抱负的不二法门。
所以,分家到江陵之后,张诚便开始走耕读世家的正统道路。换句话说,玩命地读书、考试,指望着博取功名。
张居正的祖上几代,都相当有趣和有个性。比如他的曾祖父张诚,作为世袭军官的次子,祖宗靠砍人砍出来一分家当。分家以后,又混了个书香门第,要子弟靠读书去换取功名。这么一个军人和读书人结合的家风下,张诚自己还信佛教,简直有点脚踩三只船的味道了。
张诚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但每当他稍微有些宽裕,就拿出来救济四邻的贫民,或者施舍给游方化缘的和尚。这样,张诚在江陵一带,渐渐得到了民间的赞誉。
做好事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得真的把自家的钱粮拿出去给人家。而且不是救济一次两次,好名声传在外,附近的遇上困难都会来找你伸手,你是大善人嘛!这么着,原本就不算富裕的张家,经济当然要受到影响。不过张诚还是义无反顾。反正千金散尽还复来,能帮一把帮一把就是了。
除了做善事,张诚还喜欢参与社会活动。他本人并没有滔滔不绝的口才,相反是个结巴,乡人称他为“张謇子”。这位謇子口齿不畅,却爱到处劝导年轻人,或者替人排解纠纷。他言辞质朴,讲出的道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张诚曾经说过:我愿意做一张草垫子,让人睡在我上面,即使把我弄脏了,压扁了,也毫无怨言。
张诚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好人。他没有出众的才能,盖世的功勋,但有良知和热情。他自己吃亏,给他人帮助,也让人世间多了一些温情,让更多困境和冷漠中的人,学会感恩与施与。
日后,张居正第一流的才略,固然是他自身天分与历练的结果。但张居正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热血与抱负,恐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曾祖父张诚的遗传与教导。
善良的张诚一共生下了三个儿子。老大张钺,老二张镇,老三张釴。
老大张钺比较会做生意。在他的经营下,张家日渐殷实,张诚周济穷人,张家子弟苦读攻书,也有了更多的资本。
老三张釴一门心思读书,还考上了秀才,成为靠国家养着的职业学生。可惜,张居正这位三叔爷虽然学习刻苦,天分却着实有限。进入县学之后,他表现平平,终老一生,考不上举人,只能在县学里混口饭吃。这样的成就,对于想振兴门楣的张家,也最多只能算合格罢了。
小贴士:县学
明朝时候读书人,分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进士四等。其中生员可以在公立学校读书,领取一份口粮。公立学校中,设在府里的叫府学,州里的叫州学,县里的叫县学。
(湖北孝感的县学)
而老二张镇,就是张居正的祖父。张家三兄弟,大哥善于理财,三弟刻苦读书(虽然读得很一般),好歹算正经门路。这位张老二呢,却是既不肯握笔,也不肯拿算盘。相反,他成天放浪形骸,在江陵一带结交三六九等江湖朋友。按照中国传统观点看来,这叫不务正业,甚至可以称为“败家子”。奇怪的是,张诚对这个不成器的老二,却最是喜欢。
究其原因,不是“父母偏爱劣子”,而是张镇也有他的优点。首先张老二为人豪迈,颇有任侠之气。他与朋友打交道,轻钱财,讲信义,遇到不平的事,也常两肋插刀出来抱打不平。耿直热血的汉子总是让人尊敬的,张镇在江陵一带也赢得了不少赞誉;他敢于扶危济困乃至舍己为人,这一点也很对张诚的胃口。须知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朝,对多数人来说,要舍弃自己的权益去帮助他人,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其次,张镇性情直爽,口无遮拦,认定正确的事,不会顾忌他人议论和利害得失,而能义无反顾去做。在有点佛教思想的张诚看来,这叫做“赤子之心”,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最“不成器”的老二,反成为爹爹的掌上明珠。
不过好人家的子弟,总得有个正当职业吧。张诚就出来活动。靠他的面子,老二张镇最后被招进了江陵的辽王府,当了一名“带刀侍卫”。作为开国武将张关保的后人,又为人豪放,这个职位也挺适合他了。
搬迁到江陵的张诚,有一个会挣钱的儿子,一个读书的儿子,还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也称得上是“修身齐家”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读书的老三能耐差点,费尽吃奶的力气,也才是个秀才。要实现登堂拜相,光耀门楣的重任,恐怕得等到下一代了。
所以,等到张镇的儿子张文明诞生时,老头子张诚猴急地说:“我这一辈子啊,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善有善报,老天爷也该给我一个好子孙吧。说不定,就是眼前这个孩子了!”
听了张诚这话,只怕大儿子和三儿子都要闷闷一气:老爹,你平时偏爱老二,好吃的好穿的给他,我们也就忍了。凭啥连你老人家积的阴德,都一定要分到他儿子头上来兑现啊。一碗水如此端不平,情何以堪!
这么着,张氏到江陵后的第三代张文明,就在祖父殷切的期望,和伯伯叔叔嫉妒的眼光中成长。一开始,他没有辜负这期望和嫉妒,从小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完成后无须修改;吟诗的时候,也是出口成章,文采不凡。到二十岁,张文明就已经成为府学的秀才,超越了叔叔张釴。眼看,张诚的希望,就要在这个孙子头上实现了。
然而张文明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在这以后二十多年,他每隔三年去参加一次乡试,一连考了七次,每次都落榜!直到他自己的儿子张居正都考中进士,进了翰林,张文明还是一个秀才!他不仅感叹道:我从小读书,读了四十年。自以为才能不比别人差,可是多次考试连连失败,一直困顿至今,这是命呀!
张文明怨天怨命,有点当局者迷。他的儿子张居正却能看出其中原因。张居正后来指出,老爹虽然文才很牛,但性情却和张镇一样,放荡不羁,豪爽直率。张文明平时喜欢喝酒,又喜欢和三教九流的朋友往来,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谈得来。过于随和,不拘小节的作风,交朋友时挺受欢迎,但拿到严肃板正的官场上,恐怕很难被上级所欣赏。张文明写文章也是随性而至,不喜欢循规蹈矩,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这样的文风,到考八股文的科举场上,当然不能入考官的法眼了。
某种意义上说,张居正也继承了从曾祖父张诚、祖父张镇到父亲张文明一脉相承的这种豪放而直率的灵魂。只不过,他本人具有更出色的才华,得以经历更多的起伏,从而历练出更多的耐性。也由于接受了祖父辈及前任的教训,他能在官场抑制自己的性情,更隐忍地去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当大功看似告成,局势尽在掌控时,他从家族继承的性情,又会逐渐浮现。张居正最终的结局,不能说与此无关。
好了,关于张居正之死和张居正的儿子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