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有三候(好雨知时节是什么意思)

  • 2023-05-01 19:09:38

雨水有三候(好雨知时节是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对于雨水有三候和好雨知时节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一气统三侯是什么依据
  2. 好雨知时节是什么意思
  3. 物候的起源
  4. 夏天气候有哪些特点
  5. 今年雨水是哪天农谚“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有道理吗

一气统三侯是什么依据

根据我们中国的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岁和年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一个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一个回归年.一个自然年是365天,一个回归年(岁)则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

举春时为例来说,春三月万物发生,正月为孟春建寅,二月为仲春建卯,三月为季春建辰.孟春的一气为立春,包括“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三候;孟春的一节为雨水,有“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三候.四时有十二节、十二气(二十四节气),共计七十二候.

好雨知时节是什么意思

好雨知时节翻译: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

一、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翻译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物候的起源

物候之名称,来源甚早。《左传》中即有每逢二至二分等节日,必须记下云物的记载的说法。唐代中叶诗人元稹在湖北玉泉道中所作诗有句云:“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古人把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统称为物候。物候学与气候学虽可称为姊妹学科,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早得多。在16、17世纪温度表与气压表发明以前,世人不知有所谓“大气”,所以无所谓“气候”。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代,目的是为了指挥奴隶适时从事农业生产。我国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重视农业活动的适时。《管子·匡乘马》篇除说“使农夫寒耕暑耘”外,并具体指出:“冬至后六十天(即雨水节)向阳处土壤化冻;又十五天(即惊蛰)向阴处土壤化冻,完全化冻后就要种稷;春事要在二十五天之内完毕。”《吕氏春秋》一书,杂有农家的话,《上农》等篇就是谈农业的。它在《十二纪》各纪的篇首曾因袭《管子》,又汇集了劳动人民有关这方面的经验,编为十二个月的物候。其后这些节气和物候的知识,更被辗转抄入《淮南子·时则训》和《礼记·月令》等篇。

但是这种书本物候知识,还是要靠劳动人民的实践,即从生产斗争中得来。华北一带农民有一种口传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里所谓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统是物候。就是从人的冷暖感觉、江河的冰冻、柳树的发青、鸿雁的北飞,来定季节的节奏、寒暑的循环,而其最后目的是为了掌握农时,所以最后一句便是“耕牛遍地走”,这可称“有的放矢”。从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几句看来,这一歌谣不适用于淮河流域,也不适用于山西、河北,当是黄河中下游山东、河南地方的歌谣。九九是从冬至算起,所以是以阴历为根据的,一定先有二至二分的知识才会有此歌谣,可见这歌谣也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或以后产生的。

到汉代铁犁和牛耕的普遍应用,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农业有了显著进步。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到农业上已觉相隔时间太长,不够精密,所以有更细分的必要。《逸周书·时训》就分一年为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如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等等。

夏天气候有哪些特点

夏季是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的时间。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正值其间。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机旺盛,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分述如下:

(7)立夏

每年公历5月5日左右为立夏,处于太阳黄经45度。“夏”原意为“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也。习惯上人们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8℃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立夏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蛄(即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8)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左右为小满,处于太阳黄经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古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之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丰沛,将来愈是大丰收。本节气在江南一带,气温平均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此节气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小麦灌浆和春播作物生长有利。但有些年份降水少,干热风频繁,对作物生长尤其是对小麦灌浆危害很大。有时大风伴有雷雨。

小满三候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先是可以看到苦菜已经枝叶繁茂,并且可以采食了。接着是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然后是麦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9)芒种

处于太阳黄经75度,时值公历6月5日左右。意即有芒的作物(主要指麦类)开始成熟收割,亦为夏播作物播种时节,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一到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也就是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此时天气炎热,所以蟋蟀离开炎热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天空中可以看到老鹰飞翔在练习搏击的方法,也就是说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一般人称这段时间为霉雨季节,又因为此时正是梅子黄熟之时,所以也称之为梅雨天或黄梅雨。梅雨季节要持续约一个月左右,梅雨的多少,对禾谷的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视。

(10)夏至

处于太阳黄经90度,时值公历6月21日前后。“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的意思。夏至正是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表示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从夏至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从夏至日起,我国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由于夏至后的天气局部地区对流强,降雨范围小,所以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第二候的“蝉始鸣”的蝉,在古代写作“蜩”,蝉的种类有很多,有良蝉(五彩蝉)、唐蝉(大蝉)、寒蝉(秋天而鸣)、夏蝉(夏天鸣叫)等很多种。夏蝉也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夏至第三候“半夏生”的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也是一种阴性的植物。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11)小暑

处于太阳黄经105度,时值公历7月7日前后。此时天气已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所以称作“小暑”。时至小暑,已是绿树浓荫,炎热之感渐渐袭上来,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农谚,便是说这段时间雨量很大。

芒种三候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鸟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也就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接着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而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久盛必衰,衰久必盛的。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却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

(12)大暑

处于太阳黄经120度,时值公历7月22日前后。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比小暑还要热,所以称之为大暑。此时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这个节气雨水多,谚语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红楼梦》中最短的一个谜语便是“花”,答案为“萤”,即取其“草化为萤”之意。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3.秋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处于秋季。秋季气候特点,由热转凉进入“阳消阴长”过渡阶段。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叙述如下:

(13)立秋

时值公历的8月7日或8日,处于太阳黄经13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此时农作物快成熟了。

立秋即是禾谷开始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开始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粘热的感觉。尽管天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

立秋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14)处暑

时值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处于太阳黄经150度。“处”有躲藏、终止和次的意思,处暑即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也含有秋季又见暑热气候,仅次于夏季的含义,俗称“秋老虎”。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

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第三候“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15)白露

时值公历的9月8日或9日,处于黄经165度。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气候转凉,一天当中早中晚温差变化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因气温降低较快,夜间温度已达白露的条件,因此,露水凝结得较多、较重,呈现白露,故而得名。

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6)秋分

时值公历9月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又直射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它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秋分以后,日降水量也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机会非常小,但降水的次数却增多起来。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17)寒露

时值公历的10月9日或10日,处于黄经195度。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气候从仲秋的凉爽逐渐转寒,有成冻露的可能,早晚则更明显,故称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由于此时阴天少,所以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率最大的节气,素有秋高气爽之称。

寒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二候中的“大水”指的是大海,古时传说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的。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认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古人认为季秋是土德当令,土为黄色,所以此节令中的花为黄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国很早便有记载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荣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说明九月时菊花开放。

(18)霜降

时值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210度。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此时天气变得寒冷,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度节气,最低气温可达到0℃左右。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松疏,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于霜,是不太有好感的。《淮南子》中说:“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所以古人亦将死去男人的妇女称为遗霜。

霜降三候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这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虫拆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今年雨水是哪天农谚“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有道理吗

今年雨水是哪天?农谚“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有道理吗?

立春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作为24节气中的第一个,紧接其后的就是雨水节气了。那今年雨水节气是哪一天呢?今年的立春是在大年三十,而节气和节气之间是相隔十五天,所以今年的雨水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即2019年2月19日。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雨水的多少非常重要,事关农作物的收成。而古人也发现了,一年粮食收成的好坏,也是可以通过雨水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的,老祖宗就总结了很多和雨水节气相关的农谚,比如“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这句农谚有道理吗?老祖宗的预测还准吗?

这句农谚流传也比较广,其说的是在雨水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将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这样粮食就容易丰收。这句农谚也是老祖宗长期观察之后总结出来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以前没有天气预报,老祖宗就是依靠这些农谚来预测天气。听村里会看天气的老农说,一年雨水多不多,从雨水节气就能大致预测得到。往往雨水节气降雨,就会少有旱情,这样的年景一般不错。在湖南地区还有着“雨水有雨,一年多水”的农谚,意思是雨水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内雨水都比较多。所以农民都是希望在雨水节气降雨的。

另外还有农谚“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它的意思是比较简单的,说的是在雨水节气当天如果降雨了,那后期的雨水会比较充足,会一直断断续续落到谷雨节气。其实,在雨水节气如果降雨了,后期的天气往往雨水比较充足,类似的农谚还有“雨水有雨百日阴”,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后面的三个月中雨水比较多。

关于雨水节气的农谚,在农村里还有很多继续在流传,由此也说明了其应该是有所道理的。即便是在今天气候已经有所变化了,但是这些农谚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对于预测天气和收成也是有帮助的。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