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修身齐家的孔孟文化家训

  • 2023-05-01 15:18:48

修身齐家,修身齐家的孔孟文化家训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修身齐家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修身齐家以及修身齐家的孔孟文化家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修身齐家是本什么书
  2.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是什么意思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齐家"应怎么解释
  5. 修身齐家的孔孟文化家训

修身齐家是本什么书

这是古文《礼记》中交给人为人处事方法的,意思是成大事、能为国为百姓效力的人,都要从完善自身修为能力开始,然后才能管理好家族,然后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后才能平定天下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是什么意思

1、修身:指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2、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3、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4、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5、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6、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扩展资料:

1、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

2、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齐家"应怎么解释

还是谈谈怎么理解吧。

我们一定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因为现代与传统的想象基础完全不同。而且,即便是古代,这个想象基础也是分阶级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贵族君子的想象,跟平民没一点儿关系。

《大学》,原本是《礼记》里边的一章。《礼记》,是汉朝人编辑整理的。记住是编辑整理,而不是创作书写。所以,《礼记》的基础就是周朝的宗法社会,有汉朝的人想象,但想象的基础是周朝人的。

《大学》的这个“大学”,是什么意思?是博大的学问吗?不是,是大人的学问。用周朝的人话说,是君子,即统治阶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共三条,这是三纲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共八项,这是八条目。

既然大学是大人之学,那我们怎么才能成为大人呢?

想当然的认为,就是以三纲领为遵循、以八条目为教条,然后认真去学就行了。但是,这个想当然,错了。原因就是:大人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所谓三纲领、八条目的大学之道,不是成为大人的晋级手册,而是大人们的操作说明。

《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孔子口述、曾子记录;而关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的逐一解释,是曾子口述、曾子的弟子记录。这是朱熹的看法。虽然这个看法也没啥道理,但能说明的是:大学是逐渐形成的。

然而,无论大学是怎么形成的,大学的根都是宗法封建社会。所以,大学之道,就不是告诉普通老百姓怎么晋级当大人的。如果当时真有这么一本书,那就是逆天、穿越加神操作了。因为封建宗法的根本,就拒绝这种非分之想。

理解了大学,也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齐家是怎么回事了?

《诗经》有一篇《思齐(zhāi)》,是写周文王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的。其中,关于齐家的描述是: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翻译过来就是:孝敬祖宗啊!祖宗无所怨,祖宗无所痛。示范嫡妻啊!兄弟也效仿,家邦也亨通。

其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这里面,把“兄弟”的内涵放大到兄弟和族人了,所以出现了跳跃。应该是:兄弟也效仿、族人也效仿,最后家邦才能亨通。

所以,周代的家,跟现代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周代是族群社会形态,一个家就是一个家族或氏族。比之豪族社会的钟鸣鼎食之家,周代的家还要大。

豪族之家,能够形成一个政治和关系的同盟单位,却只是一个消费单位。周代的氏族之家,还是生产单位,甚至是军事单位。原因就是分封制,天子有天下,诸侯有诸侯国,大夫有采邑。这就是地盘。在这个地盘上就形成了周代的家。

而所谓的大人,其治理的往往是一个贵族之家。而治理好这样一个家,就相当于治理好了一个生产、消费以及军事单位。于是,这种人当然可以治理一个诸侯国。

那这种齐家,到底包括那些内容呢?

八条目里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逐一的解释,却没有解释格物、致知。

于是,朱熹看着不爽了。然后,朱老夫子发扬了唯我独尊而舍我其谁的精神,硬是把格物、致知这两个条目给本补充了。所以,前面的六个,没啥问题。后面的两个,就是真心搞不懂说啥了。

周朝人说了、汉朝人记了,勉强不算违和。但隔着一千多年,你宋朝人就只能是穿凿附会了,所以就特别别扭。

那么,大学里关于齐家是这么论述的呢?

这个论述,你得看《大学》第十章的“所谓治国”篇:怎么治国呢,你得先齐家;啥叫齐家呢,然后你听我说。这就是该篇所讨论的内容。

但古文不好懂,你要琢磨;古人讲理论就没法懂,你得靠猜。原因就是古汉语的模糊性,用来写诗、秒杀寰宇;用来讲道理、只能各种打比方。所以,直接看齐家的形象性记录,就行了。即该篇下面引用的三段《诗经》摘录。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跟《思齐》中齐家的哪一段,差不多。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愚公移山,愚公说:我这辈子干不完,还有我儿子、我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然后,智叟反问了一句:你有女朋友吗。然后,愚公就不挖了,去找女朋友、准备齐家了。

所以,齐家的关键是结婚。没媳妇,你怎么“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而且,婚姻完全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家族之间的联盟。

北宋苏轼的妻子死了,于是就要续弦,他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闰之。为啥非要娶前妻的堂妹呢?这时候苏轼已经名满天下了。苏大才子可以不当赘婿、赘入豪门,但选择明面可以更广一点儿吧?怎么就不能在京城开封找一个两情相悦的?

原因就是苏家要与王家联盟。这是两大家族的事情,不是你苏轼的事。苏轼的前妻,就是他表妹。这种联盟从上一代就开始了。而现在妻子死了,两家联盟就不稳固了。但有办法,再娶妻子的堂妹,不就行了。

这就是周代的大人之道在后世的影响。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还跟《思齐》篇差不都。想差得多一点儿,也不允许。周文王是君子,他是怎么齐家的,别的君子也要怎么齐家。“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大人是生出来的。大人,是贵族的大族长,是贵族家的嫡长子,也就是大儿子。所以,这就没法后天修炼。你是老二,即便学习再好,还能让老大管你叫哥吗?如果我是平民,那就更不用想了,怎么也不可能成为贵族。因为我爹不是。大人之道,首先得拼爹。

大族长或嫡长子,应该怎么齐家呢?就是修身,然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妻子向你学习,兄弟向你学习,族人也向你学习,然后这个大家族自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谁也无法战胜。春秋时代各种乱,但都是一部部的家族奋斗史或败落史。

那如果我这个大族长没学好,学成了流氓,咋办?整个家族,还能跟我一起去耍流氓吗?那也没啥可稀奇的。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尧舜用仁爱引领天下,那老百姓就跟着一起仁爱;桀纣用凶暴引领天下,那老百姓就跟着一起凶暴。这没啥问题。但问题是“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想与所行,不自洽了,那老百姓就不听了。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你秦朝这不就不自洽了吗?所以,老百姓不听话了、造反了,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君子的仪表要端庄、不走样,别说本国会学习,就是外国也会跟着学。“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即所谓父父子子,当父亲有当父亲的样子、当儿子有当儿子的样子。大人做到这一点,那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学,要向大族长看齐。

以上就是《大学》的齐家。

这是一套推己及人的统治学问。但,这个统治的学问,不是晋级手册,而是操作说明。是大人的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跟小人有关系但关系不大。与小人的关系,就是小人要跟着大人学,但怎么学也不会学成大人。

而这一套学问,拿到现代社会还能有用吗?看看就行了,没啥用。因为到宋朝就已经没啥用了,朱熹是在穿凿附会地构建他的理学。这家伙不是要说《大学》的事,而是要拿《大学》说事。

而为什么到了宋朝已经没啥用了?你看王安石就行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饱读诗书的北宋人王安石,已经不管不顾了。我们还有必要照着操作吗?

你正献身某个伟大事业,突然想到自己还没女朋友,自然不会子子孙孙无穷尽了,于是立即不干了,回家相亲去了。这可能吗?不可能。原因是社会基础变了。

先不管是不是大人之学的问题,就说它所植根的宗法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在北宋,中国就已经试水了一波陌生人社会。现在则更是。你用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来指导自己在陌生人社会行事,这就是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了。

《大学》是如此。很多迂腐的关系攻略也是如此。计划经济下的关系学,就是一种大学之道,也是一种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有些人出卖人格、唯唯诺诺,在领导面前连个大气都不敢喘,所谓父母教导记在心。实际上,就是在用计划经济的大学之道来指导当下的自己如何处世。社会向前进,我们不止要向前看,而应向前学。过时的东西,当个智力消遣就行了,但千万别照着去做。

修身齐家的孔孟文化家训

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修身齐家和修身齐家的孔孟文化家训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